|
《最大的“书”》教学建议
|
《最大的“书”》教学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一、识字写字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学生把所思、所想、所知道的说出来。创设“伙伴合作学习”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自然地抒发。 1、初读预习: 初读课文,勾画生字、喜欢的词语、不懂的字词。 2、互相交流: ⑴ 和同伴说说你已经认识了哪个字,是怎样认识的?可以怎样记住其他的字?如: “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我还知道有部小说叫《红岩》。 “册”,教科书封面上写有“二年级下册”。 ⑵ 把自己喜欢的生词读给同伴听,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这样引导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如,地质勘探队员──我喜欢书中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因为他懂的东西多。 ⑶ 向同桌请教不懂的字词。如,宝藏、矿物。 ⑷ 和同桌合作朗读课文,争取把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读正确,读流利。 3、同桌向集体汇报: ⑴ 开火车认读生字。 ⑵ 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朗读擂台赛”。一人读一句,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⑶ 写字指导: ① 写正确: 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王”。“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还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 ② 写美观: 本课要求写的字中,出现了很多“竖撇”,如“质、厚、底”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册”字的两撇。建议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指导应以示范为主,不妨多示范几次,让学生反复观察由“竖”到“撇”的变化过程,然后再让学生反复练习,感悟由“竖”到“撇”的自然过渡。 二、朗读感悟 本课以人物对话为主,教学时可以采取“角色体验”的方式,去读、演、悟。 1、问中读: “书”,为什么加引号呢?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 2、读中学: ⑴ 自由读: 好问的川川通过问,学到了好多有关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些什么,学到些什么吗?请赶快读一读吧。 ⑵ 伙伴对读: 找自己的伙伴读一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想想,你学到了什么? ⑶ 川川学到的,你学到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3、演中悟: ⑴ 四人小组合作演一演: 角色选定。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读对话。分角色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 创编动作。爸爸在文中一句话都没说,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神态吗? 合作演一演。 ⑵ 集体评一评: 哪个角色演得好?为什么? 4、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 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学他吗? 三、积累运用 1、词语开花: 看看课后“我会填”中红花里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会填吗? 学生自主填好后,可以开展组词游戏。如: 宝石──石头化石──石英 高山──山岭大山──山川 大地──地球土地──地图 2、词语积累: 认真 奇怪 闪光 透明 宝藏 足迹 刨根问底 3、本课中的问句和感叹句比较多,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不同的语气。如: 问句: ⑴ 哪里有书啊? ⑵ 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⑶ 这能说明什么呢? 感叹句: ⑴ 它们都是字呀! ⑵ 太好了,太好了! ⑶ 你看,这儿有树叶,有贝壳,那儿还有一条小鱼哩! 四、实践活动 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物可多了。课外读一读《自然百科全书》一类的书籍,看看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五、资料袋 地层和化石 与人类发展历史相比,地球的历史漫长而复杂得多。达·芬奇曾经指出:地球是一本书,这本书早于文字记载,科学的任务是辨地球自身的历史痕迹。辨读地球历史的依据是地层和化石。地层和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天然地质史书,地层好比书的每一页,化石则是每页中清楚的文字。地层就是按时代先后沉积下来的岩层,化石就是在沉积地层中保存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不同时代的地层中有不同的化石相对应。研究地层和化石,可推知地球发展的年代、地壳运动情况、古地理古生物环境等实况,对人类认识地球的发展史有重要意义。比如,在珠穆朗玛峰顶发现了鱼类化石,便可推知这里曾是大海;在南极洲发现有露出地表达上千米的煤层,说明南极洲曾是森林茂盛之地。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最大的“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最大的“书”》教学建议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最大的“书”》学习目标 |
下一篇文章: 地层和化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