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筝的审美特征
|
风筝的审美特征 百年来,风筝作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活动一直延续至今。值得庆幸的是,风筝发展到今天,又赋予了它崭新的内容。“北京风筝节”、“潍坊国际风筝会”表明,风筝几乎成了和平的使者,自由的象征,它联结着友谊,寄寓了人类的美好理想,成为现实生活中一项有意义的活动。 然而人们只不过把风筝作为一项娱乐活动,而对它的审美价值和审美特征并未有过专门论述。俄国作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并指出:“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按照这一观点看,风筝乃是生活中普遍引人感兴趣的事物,它自然是美的。且不说它是生活中的一项内容,就风筝本身而言,它也是一件件千姿百态、风格别致的艺术品。首先,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它的造型美,即静态美,然后它借助五丈清风飞上碧云,使人们观赏到它的动态美,由动态美进而使观赏者感受到天地无限、宇宙万里的空间美。因此说,风筝至少具有静态美、动态美、空间美三大审美特征。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正是由风筝的静态美、动态美、空间美,通过静观、动观、妙观,从而唤起丰富的审美联想,以获得审美愉悦的。 一、风筝的静态美 风筝是在二度空间中完成的造型艺术品,是人们按照形式美的规律创造出的。它可以模仿自然万物,从而再现自然万物;风筝的制作包含了物理、绘画、书法,民俗、工艺等诸多知识和技巧,因此它带有一种集多样艺术于一身的特点。 风筝的品种极为丰富,可以说鸟兽虫鱼、人物花卉,应有尽有。《春明采风志》记载当时的风筝有“哪吒、刘海、哼哈二将、蜈蚣、蝴蝶、蜻蜓、鲇鱼、三阳开泰、七鹊登枝”等品种。《南鹞北鸢考工志》中又载有“双燕、比翼燕、瘦燕、双鲤、彩蝶、螃蟹、双童”等品种。近几年“潍坊国际风筝会”上的品种更多里不可胜计。总之,那些千奇百怪、琳琅满目的自然万物,都可以通过风筝表现出来。在造型方面,或重神似,或重形似;或以形写神,或形神兼备,可谓风格各异,尽态极妍,足以令人赏心悦目。 说风筝的静态美,不单单在于它的式样多、造型别致,更重要的是它融绘画、书法、工艺为一体,具有扎、糊,绘、放四艺,一般认为,南派风筝纤细精致,北派风筝醒目粗旷,各有特点,各领风骚。 在扎、糊、绘、放四艺中,除风筝的整体造型外,最引人欣赏的乃是绘画技巧。《燕京岁时记》中介绍:“缚竹为骨,以纸糊之,制成仙鹤、孔雀、沙雁、飞虎之类,绘画极工。”近代画家马晋曾效法郎世宁的画风,把中西画特色融入风筝彩绘,使作品于古朴中见典雅,明快中呈含蓄。爱新觉罗毓恒又将传统的国画技法移人风筝,使风筝具有写意特点。潍坊风筝尤重色彩,强调对比,注重高空视觉效果,并移入木版年画的工艺,别具,一格,由此可见,风筝充分体现了绘画艺术之美,另外尚有争胜斗奇者,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以书法为主体造型的风筝,制作出“天下太平”、“吉祥如意”、“杏花天”等字佯,又使人领略到书法艺术之美。在工艺制作方面尤为讲究,相传“京制纸鸯极尽工巧,有价值千金者”,足见其技艺精湛,总之,风筝无论从造型、绘画、书法、工艺制作等方面,都形成一个整体感,具有静态美的特征。它不仅可以放飞,而且在放飞前可陈列,可展览,可馈赠亲朋,可供人观赏。 二、风筝的动态美 风筝凭借风力在高空起飞时,它给人一种翩翩起舞、栩栩如生的飞动之美。尤其像编幅、蝴蝶、蜈蚣、鹰等式样的风筝,很难使人辨别它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这种动态美正是风筝审美价值的本质所在。 大凡空间造型艺术,人们力求塑造出一种可感的、生动传神的艺术形象来。如古代园林建筑中的大飞檐、壁画中的飞天图案等,无不表现了一种飞动之美。又如书法艺术中那流动的线条和通过点画造型表现出来的“神采”,以及国画中采用浓淡对比、虚实相生而显示出的“气韵”,均体现了一种动感,一种活力,一种生命力的象征。而这种生命力的象征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因而人们在评价书画艺术作品时,往往用“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来形容,王轰之的书法曾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和“云鹤游天,群鸿戏海”,足以说明书法这门点画造型艺术能够引起人和自然界的静态和动态种种形象美的联想。基于这一点,可以想见艺术家在从事空间造型艺术创作时,力求使静态艺术表现出动态美来。 然而空间造型艺术毕竟是静态的,所谓的动态美是欣赏者赋予它的,是审美主体的一种联想和想象。而风筝所呈现出的飞动之美,尽管与前者概念不同,但它的形象是可感的,是活龙活现的。它不仅给人一种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感,凤时它又是一个个以假乱真、飘飘如仙的自然物种。正因为如此,它才引人欣赏,令人心旷神怡,乃至千百年来吸引了古今中外数以万计的游人、观者,使其获得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每当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来临,在那“人笑人歌芳草地,乍晴乍雨杏花天”的日子里,荡秋千、放风筝便成了人们最感兴趣的娱乐活动。一时间,“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东坡句),“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就连轻易不出三门四户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也参加了这种游戏活动,把放风筝作为一大乐趣。试看,鹰风筝上天盘旋俯冲,长龙,蜈蚣摇头摆尾,蜻蜓点水,双蝶嘻戏,各有神韵,各显绝妙,实为一大奇观。此时此刻,游人可以尽情观赏,详察风筝的各种姿态,领略其飞动之美,从而获得审美愉悦。近几年“潍坊国际风筝会”的召开和在潍坊举办的“全国风筝邀请赛”场面更为壮观,盛况空前,足以令人游目骋怀。难怪宋代寇准早就写下了“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的诗句。 《续博物志》中记载:放风筝时,“引丝而上,令儿张口望视)以泄内热。”《漳州府。府志》又载:“九月登高,童子作风鸯放于野,方言谓之放公灾。”以上极言放风筝能够去病除灾、诚然,人体通过运动,某种疾病可以得到缓解,但其中精神疗法也不容忽视。如果我们从审美的角度分析,未尝不可这样理解:由于风筝的动态美而唤起人们的美感,使其心情舒畅、忘忧忘食,以至“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陆游语)。 三、风筝的空间美 从建筑美学的观点看,“开窗户”这一命题似乎不只是为了流通空气,而更重要的是为了通过窗户望出去,从不同的角度望到窗外一组不同的景物,以充分获得空间美。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说:“轩槛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记得苏州园林中一亭子上,曾有“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上下联和“荷风四面”的横批,亦可想见亭子给人带来的空间美,游人可以借助诗文领略其中之妙。 郑板桥在描绘他的庭院时写到:“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可见庭院给予这位书画家以丰富的感受,使他获得了空间美。 建亭修院,是以小空间近距离观赏。游览,使其在有限的空间内获得美感,而观看风筝放飞,则是大空间远距离观赏,能够在无限的空间内获得美感。前者“以小观大”,后者“以大观小”。人们面对千姿百态的风筝在碧空万里、一望无际的大空间自由飞翔时,将不会无动于衷。而且人们不仅仅停留在观赏风筝的飞动姿态上,同时会由此唤起许多美妙的联想,甚至思接千载、神与物游,进入审美静观阶段。兴会之际,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凭今吊古,“念天地之悠悠”,叹沧桑之巨变,可以遥想“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神奇传说,可以寄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美好理想。总之,面对自然万物的大空间,如同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曲一样,人类的一切情感,包括哀与乐。爱与恨、忧虑与希望、沉默与追求,都处在无穷的微妙变化中。大自然正像一曲无声的交响乐,使人们借助风筝充分领略无限的空间美,从而由审美静观获得审美愉悦。空间无处不有,但并非所有空间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苏州园林中的曲廊、亭檄,倘若不是具有“通前达后”、“门窗轩豁”的特点,不会收到“透风漏月”、“移步换景”的空间效果。同样,园林中若无隔景、借景、分景的设置,也不会给人以“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之感。这说明当人工艺术造型与自然景观相契合时;才会产生空间意识,显示出空间美来。风筝正是以它生动、真实的艺术造型,在自然界的高空中持续出现时,才吸引人们去观赏它、去感受它,进而产生意外之想,寄兴于无限。 由上所述,风筝具有静态美、动态美、空间美三大审美特征。它不仅是一种体育游戏活动,而且它已成为我们生活中普遍引人兴趣的美好事物,它寄托了人类的美好理想和自由愿望,又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纸船和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风筝的审美特征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风筝与民俗文化 |
下一篇文章: 风筝分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