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从分析篇章结构入手,理清全文思路
2.探究文章涉及的主要问题,把握全文内容
二、知识积累
1.思想或材料
一百年前,在列强入侵、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一批爱国志士喊出了兴学图强的口号。北京大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北大的传统: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北大的学风:钻研、求实、创新、向上。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对青年的四点希望:
希望你们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希望你们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希望你们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希望你们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江泽民指出:祖国的未来是无限美好的,青年的未来也是无限美好的。祖国和民族的希望寄托于青年……
2.词语积累
⑴汉字正音
百折不挠(náo) 民不聊生(liáo) 风华正茂(mào) 端倪(ní) 砥砺(dǐ lì) 梦寐以求(mèi)
⑵词语释义
百折不挠:挠,弯曲,比喻屈服。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屈服,形容意志坚强,品节刚毅。
诚挚:诚恳真挚。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在美好的时候,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
陶冶:烧制陶器,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和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砥砺:本为磨刀石,本文比喻磨炼。
遐想:悠远的思索或想像。
憧憬:向往。
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
兴学图强:大力发展教育,使国家强大。
享誉中外:国内外都享有声誉,形容人成就或影响巨大。永葆生机:永远保持活力。
民不聊生:人民没有赖以生存的条件;人民没办法生活。
端倪:①事情的眉目;头绪;边际。②指推测事物的始末。
3.写作技巧
校史结合国史介绍:
作者在讲叙中将北大的历史成就分析为两个方面:一是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的作用,一是在教育学术文化方面的作用,这两个方面都与中国百年史密切相关,北大本身也是百年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将校史与国史联系起来,以中国历史看北大,使读者能对北大的历史成就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作者这样写,也拓展了写作思路,使内容更有厚重感,也能使读者对北大对于国家民族具有非同小可、举足轻重的作用有更深刻的认识。
解题指导(引自人教版高一语文教师用书)
一、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分析本文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这是一篇演讲词,开头一段,属于文体特征的段落。从第2段始,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2—5段),回顾北京大学的创建史和新中国成立的艰难历程,高度评价北京大学的伟大贡献,概括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
第二部分(6—11段),强调新时期的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要求。
第三部分(12—18段),对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号召青年学生投身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
在分析结构层次的基础上,全文的思路也就非常清晰了。总体思路是回顾过去—→直面现在—→寄望将来。具体演讲思路可作如下分析:这类主题的演讲,自然需要先简要地回顾历史,叙述它艰难奋斗的历程;而北京大学的历史又与中国现代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和民族奋斗史分不开的,所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北京大学历史的时候,自然把它与党、国家民族的历史联系在一起。而历史的回顾又往往是为现实服务的,所以讲话必然要回到现实,从高处着眼,联系高校、教育、人才问题,重点论述科教兴国战略问题和建设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问题。最后,因为讲演的对象主要是北大师生,重点又是青年学生,所以江泽民同志自然要从国家民族角度,对青年一代提出希望。本文的思路大体就是这样发展的。
二、这道题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问题,进而把握全文内容。
1.北京大学创建背景:列强入侵,民族危亡,发生戊戌变法,爱国志士兴学图强,北京大学应运而生。北京大学为国家民族所作的贡献,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社会政治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基地;二是思想文化方面,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新文化;三是学术教育方面,振兴教育,繁荣学术,为祖国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2.本文概括的北京大学的传统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可根据有关资料,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民主、科学的传统。)
3.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这四者是从各个角度来说的,强调任何一个方面或两三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不符合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标准。“摇篮”在四者中最重要,因为它主要是培养人才,“前沿”则突出理论性,可以为人类解决科学课题提供依据,“力量”则强调科技转化为实践,“桥梁”是突出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的作用。四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
三、这道题主要是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四点希望中的其中一点,以加强理想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