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W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正文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能力训练

能力训练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①翰藻(z4o)  ②衰落(shu1i lu^)  ③记载(z3i)  ④稗(b4i)官  ⑤粗糙(c1o)  ⑥妍媸(ch9)  ⑦扼(5)杀
[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⑤⑦                     D.①④⑥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
B.福建有一个太监高寀,权倾一时,按他身边的卫生顾问说,吃一个小孩脑,就可以使他生理恢复正常。
C.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或《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D.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进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3.下面一段话中,括号中填上哪一项词语最恰当
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都是既粗糙又不(    )的,不能代表艺术的(    ),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得到了(    )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
[    ]
A.准确  成就  改正
B.正确  成就  解决
C.正确  成果  改正
D.准确  成果  解决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神话是把人神化,传说是把神人化。
B.白居易写《长恨歌》,陈鸿写《长恨歌传》,白行简写《李娃传》等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不再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
C.宋代的小说大致是根据史事记载完成的,没有富有文采和什么虚构的创作加工,同唐代小说大不相同。
D.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小说创作就没有生命力。
5.下列加横线的地方,依次填入哪一项最恰当?
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予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________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研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________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________。
①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
②一部《水浒传》,一部《庄子》
人物描写使中国小说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④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⑤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⑥史传文学是源,而不是流
[    ]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上题中的一段话,所表述的意思是
[    ]
A.《水浒传》是第一部真正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
B.《水浒传》有高明的写人艺术。
C.《水浒传》推动了中国小说人物描写的步伐。
D.《水浒传》高明的人物描写,为后人提供了借鉴的经验。
课内纵横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
其一是:中国的小说是来自民间的,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描绘人物;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7.同外国小说相比,中国古典小说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句中,“新境界”指的是什么?
请结合文章的第一部分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文学作品最初的功用看,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举《三国演义》为例,是为了证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以假当真(节录)
 
冯骥才
 
以假当真,不是艺术家非要这么做不可,而是读者与观众需要这么做。
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因为艺术家深知艺术不是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艺术,也正因为它是生活中没有的,所以才更有存在价值。
音乐不是大自然的声音,诗不是生活用语;小说当然不是生活的记录,当然不是现实事物或景物的重视。人们日日生活在现实里,何须你再来复制一个现实?这也正是自然主义最没有艺术价值的缘故。
西方的写实主义蓬勃于没有摄影和电影的时代。自从人类发明了照相机和摄影机,写实精神在西方艺术中便不是至高无上的了。而中国人就像明白罗盘的原理那样,早早地就明白了艺术不是复制生活的法则,从不崇拜现实,从不顺从器官的感受,而听凭心灵的感受,大胆地以假当真,创造了高明又伟大的东方艺术。倒是当代的中国人陷入愚蠢,把自然主义和摄影“现实主义”奉若神明。于是,文学只剩下表面上杂乱不堪的“感觉真实”,绘坠入了模仿照相的技术主义。当毕加索、克里姆特、马蒂斯从东方艺术中悟到艺术的真谛,从而使西方的艺术更“艺术”时,他们哪里知道如今的东方艺术正在退化?
艺术由于它给予人们的都是生活中没有的,因此才叫创造。
创造都是由无到有,创造都是为了需要。
人们需要艺术,除去认识上的启迪、审美的享受、心灵的慰藉、闲时的消遣,还有好奇、娱乐、消解、释放,以及对生活和生命的种种补充。
艺术家一旦明白这一艺术原理,现实生活就变得有限。艺术家在复制生活时常常陷入被动和无能,而超越生活时才进入放纵和自由。诗人更加浪漫,小说家更富于想象。为此之故,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特征和主要魅力是传奇。
至于中国戏曲舞台上的演员和角色,他们既是“合二为一”,又是“一分为二”。演员有时进入角色而表演角色,有时跳出角色表现自己。演员的技艺刻了角色的能耐,演员的功夫又加强了角色的魅力。观众既欣赏到角色的本质,同时也欣赏到演员超凡的功力,得到双重满足。演员与角色,真真假假,浑然一体。艺术家所能发挥的天地是双倍的。
那些“不求形似”的中国画家,更是水墨淋漓,满纸云烟,信手挥洒,尽情张扬自己的意趣与个性。对于这些家,“眼中之竹不是手中之竹,手中之竹不是心中之竹也”。于是,郑板的清灵潇洒、朱耷的悲凉寂寞、王冕的高洁脱俗,都不是来自于自然风物,而是活脱脱的深刻的自己。然而中国观众要看的也正是这些。
写到此处,方应说到,中国人真是懂得艺术。正像我曾对威廉·戈尔登所说,“中国人从来不把当做真的,艺术家才获得天宽地阔的创造自由。”东方艺术的特征,东西方艺术的区别也就因此而生。任何艺术的形成,一半靠艺术家的天才创造,一半靠富于悟性的读者与观众的理解。艺术史往往只强调前一半,可是谁来写一部读者史或观众史?
11.①文中“中国的艺术自始就立在这一点上”的“这一点”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
②“艺术家一旦明白这一艺术原理”的“这一艺术原理”指的是______________(不超过50个字)
③“然而中国观众要看的也正是这些”的“这些”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个字)
12.文中“以假当真”通俗形象地揭示了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个特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四段透露了作者对东西方艺术传统的不同看法,这不同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30个字)
14.对结尾运用“可是谁来写一部读者史或观众史?”这一问句用意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呼吁撰写读者史与观众史。
B.强调读者与观众的理解对艺术观念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C.批评艺术史存在严重缺陷。
D.反衬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对艺术观念的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1.B(藻z3o  扼8)  2.A(按一据,“或”去掉  进而—从而)
3.A  4.B(见课文)  5.C  6.A
7.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
8.想象虚构、讲求文采
9.供施政参考
10.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由优秀的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与、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
11.①以假当真  ②人们需要艺术……种种补充  ③不求形似,张杨自己
12.不重复生活,而是超越生活
13.西方是写实主义的,东方是以假乱真的
14.B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吴组缃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能力训练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