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武进区湖塘初中  沈鑫涛

 

单元学习目标:

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面,说出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说出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通过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4.学会收集整理素材的一些方法,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细观察、勤思索、常积累。

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寻找资料,能制作读书摘录卡片。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                        1课时

社戏                                2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

“世界民俗风情展”综合实践活动      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单元小结                            1课时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摆正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摒弃繁琐的分析、提问和板书,优化课堂结构,还给学生阅读时间,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动阅读,使每一个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提高课堂学习效益,受到美的熏陶,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

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江浙地区农村演社戏祈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增加对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热爱。

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一)课前学习:

1.浏览本单元所有课文。

2.开始本单元学习,刚好是“国庆”节后,“重阳节”将临。要求:同学们利用假期,回家向家人、长辈或者通过图书、网络了解“重阳节”的来历、活动形式、和现今的发展变化,作好记录以备交流。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二)课堂学习:

1.交流课前所积累的知识,明确“重阳节”之类的传统节日有哪些,简述特征性的活动。

2. 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问题情境:(1)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像最深刻?为什么?

(2)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为什么?

(3)了解单元内容后,你有何感受?

3.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

(三)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问题情境:你知道我们常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给大家讲讲。

(讨论,交流)

2.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开展一次世界民俗文化(包括我国各民族的)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合作调查,通过网络、图书查询等多种形式,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

要求:主题鲜明、范围宜小,可以以展板、ppt投影的形式展示。

3. 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方案。

(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社戏》

背景资料:

1.写作背景:

《社戏》一文写于1922年,由于辛亥革命不够彻底,在封建军阀的统治下,封建教育的思想仍紧紧地禁锢着大家的头脑,封建的礼教制度牢牢地束缚着人们的手脚,一切都没有进步,一切都没有朝气。在这种气氛之下,儿童教育就更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牺牲品了。枯燥无味的教育内容,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而且备受摧残。少年儿童们渴望自由,追求发展,向往大自然的美好风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融洽友爱互助的关系。鲁迅先生的《社戏》,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以一个少年儿童观察社会,观察人情的角度,生动真切而又寓意深邃地发出了时代的呐喊:封建教育制度是非推翻不可的了!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2.关于社戏:

演社戏是我国浙东一带农村集镇过去的一种民俗。旧时乡村里分为一个一个的“社”,每个社有社庙。社庙大多临河而筑,前面留一大片空地,对面临河筑一个永久性的戏台,台柱用石头做的,戏台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河上。演戏目的是祭天地、敬鬼社,祈求全社太平、富足。演戏时间一般在丰收后的农闲季节,各社出钱请戏班演戏,一连演好几天,非常热闹。

备课资料:

1.更多关于江南水乡和社戏的知识请浏览“武进中语网”—“教学参考”: 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2

2.关于《社戏》的教学建议: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3

3.课文扩读材料:《听戏》/梁实秋

梁实秋用幽默诙谐的笔调描绘了看戏之乐。看戏之乐,似乎不在戏的本身,而在看戏的氛围、看戏的过程,当然还有对戏法的模仿。本文与《社戏》有许多相通之处,可作为课文的补充资料,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个儿童执著于看戏的真正目的,对旧时戏园的演出也会增添一些见识。

具体文字见: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4

社  戏(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和主要情节。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的乐土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绚烂的图,犹如一个个欢快活泼的音符,有说不尽的乐趣,道不完的喜悦(请多名同学说出自己童年的趣事,不做阐发,意在勾起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熟悉小说脉络。

学生阅读归纳,教师点拨:小说按看戏前、看戏中、看戏后三部分组成。其中,看社戏是主体部分,可分四层:看戏前的波折——看戏中的见闻感受——看戏——偷吃罗汉豆。

2.再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看看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明确:随母归省小住平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详写)——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详写)——赵庄看社戏(详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六一公公送豆。

(三)深入探究:

 作者说“平村”是他的乐土,请你说说有哪些让他感到快乐的人、事、物。

小组讨论后发言。

(淳朴好客的大人小孩,钓虾放牛看戏,悠闲的乡村生活……)

(四)课后学习:

1.继续熟悉掌握一些字词: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uī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2.诵读“一出门……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社  戏(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社戏之乐在何处

2.通过优美语段体会本文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描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堂课内容。

(二)重点赏析:

1.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写景部分,体会美丽景色对愉快心情的衬托作用:景美,小伙伴们纯真的友情更美。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美丽景色的?

引导学生明确:(1)嗅觉,如豆麦和水发散出清香;(2)视觉,如月色朦胧,淡黑的起伏的连山;(3)听觉,如似乎听到歌吹了;(4)想象,如料想便是戏台。

2.课文最后一段虽很简短,但实在是文章的龙点睛之笔,蕴含着深刻的含义。那一晚的戏,看得人昏昏欲睡,气得小伙伴们破口大骂;那一晚的豆,也只是滴着露水,带着泥土气息的普通罗汉豆。那么,文中为什么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一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究竟好在哪里呢?原来“看社戏”和“偷豆吃”是“我”在平村这块乐土感受最强烈,印象最深刻的两件乐事,它们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最美好、最愉悦的心灵感受,使我永远不能忘记那里人们朴实、真诚、善良和聪明能干,也不能忘记美丽动人的江南水域风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这一切都是“我”在“那夜”以后的城镇生活,人生旅途中再也不曾感受到的。因而,这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既表达了“我”对乐土生活的赞叹,又抒发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拓展延伸:

    许多童年时代的美好东西现在已经没有了,比如以前过年时的一些传统活动,自己炒瓜子花生,蒸馒头团子,正月十五自己做兔子灯……其实现在的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多了,但总觉得那时的东西要比现在的地道,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教师先讲述一个这样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回忆自己类似的童年经历和感受。

教师总结: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互相帮助是快乐的根源。

(四)课后学习:

回去跟父母或其他长辈了解现在已经淡化或消亡的民俗风情,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记录下详细过程,制成海报或黑板报。

 

 

 

   端 午 日(1课时)

备课资料:

1.关于沈从文和《边城》: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5

2.端午节的资料: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6

3.《端午日》教学实录及专家点评: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48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

2.找出精彩的场面描写,并说出场面描写作用,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

3.感受龙舟竞赛中体现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前学习:

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从文及《边城》的主要特色。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节日也越来越重视了,那同学们喜欢过哪些节日?

    生:春节,圣诞节,重阳节,端午节,愚人节,母亲节……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有好几个是洋节,对洋节也有所偏爱,反而中国传统的节日慢慢在被人们遗忘,今天我们要一起跟随沈从文先生走进湘西,去看看那里的端午节是怎么过的?

          (板书:——走进湘西   端午日   沈从文)

(二)整体感知:

1.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几月初几?你们知道它的由来吗?

端午节是每年的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为了悼念投汩罗江自沉的战国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楚国灭亡后,他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沿江的百姓不忍屈原尸体被蛟龙吞食,便包粽子投入江中,造龙舟争相竞捞,并鸣锣擂鼓驱赶蛟龙。经过漫长的岁月,这些也便成了一种习俗被流传下来了。

2.我们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相关习俗?

吃咸鸭蛋、吃粽子……

3.问:茶峒人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归纳:①穿新衣。②用雄黄蘸酒王字。③吃鱼吃肉。④赛龙舟。)

问:其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归纳:龙舟竞赛,竞追鸭子)            

(三)重点赏析:

下面我们就来仔细品味一下作者笔下龙舟竞赛的场面。看看他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这一场面的,到底好在何处,能如此吸引你们?

1.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段文字:“每只船可坐12个到18个桨手……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读时及时纠正读错或破句之处)

2.请在文中找一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龙舟赛的精彩场面的。

(归纳:桨手、带头的、锣手、鼓手的外貌和动作描写)

桨  手----持、划

带头的----缠裹、拿、挥动、指挥

锣鼓手----敲打、调理

外貌与动作的描写,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激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

3.再请同学们找一下,除了直接描写船手们,作者还从什么方面突出这龙舟赛的紧张与激烈?

(“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梁红玉在黄天荡老鹳河抗击金兵,一场水战几乎使得金兵全军覆没。这与龙舟赛有关吗?两者有相似点吗?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来写的?

(归纳两者相似点在:鼓声如雷声,加上两岸人的呐喊助威声如水战时擂鼓,激战喊杀声)

(归纳:作用是突出龙舟赛的紧张、激烈、热闹)

刚才说了,梁红玉水战与龙舟赛无关,这只是作者的一种联想,并想通过这种联想来突出龙舟赛的热闹欢腾。这在描写角度上说应该是什么?

(侧面描写)                                     

(归纳:作者就是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龙舟竞赛的激烈程度和热烈氛围。)          

4.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唉,奖品并不算丰厚呀!)

是不是获胜的龙舟上的所有的船手都有呀?

(不是,“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哦,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那他们图个啥?

(欢乐、热闹)

(归纳:体现出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或者说,体现的是团结合作的精神,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的是人与人的真诚。)

(四)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扩写捉鸭子的场面。

(五)课后学习:

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诗文。

 

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备课资料:

《本命年的回想》教学谈: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7

学习目标:

1.了解京郊运河春节的习俗,正确、简洁地概括文中所写过年习俗,并说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2.通过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来能理解春节习俗的文化内涵,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开场片头。

2.同学们,一年中的节日,春节是最隆重的。辛苦一年,享受一下劳动成果,展望未来,合家团聚。不过现在的过年味是越来越淡了。那么在京郊运河那儿,几十年前是怎样过年的呢?同学们想了解一下吗?好,我们现在就随着我国著名的乡土作家刘绍棠到北京通县儒林村(也就是作者的家乡)——京郊运河的一处地方,去过一次年,领略一下那儿的民俗风情吧。

(二)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想一想:写了几件事。(学生独立完成)

要求利用工具书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灶膛 zào       烙 饼 lào        簸箕 bò ji       晾 liàng    生疮chuān

栗子  lì       疙瘩鬏gē da jiū      糖黏儿nián   糁儿shēn    涿州zhuō

吆喝yāo he   门槛k?n    秫秸棒shú jiē     鬼祟guǐ suì   骚扰sāo  r?o

穿梭 suō      大吃大嚼jué      天麻麻亮mā ma     渍酸菜zì    阖家hé

2.小组合作,集中各成员的概括,并交流明确。(实物投影各小组归纳的几件事,学生点评,评出最佳。媒体显示教师归纳的十件习俗,供学生参考)

①炒年货  ②吃腊八粥  ③买糖果  ④挑绒花  ⑤杀牲畜  ⑥备糕点  ⑦送灶王  ⑧换门神  ⑨除夕守岁  ⑩拜新年

(三)深入探究:春节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1.媒体出示送灶图和包团子图,这些习俗包涵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平安、团聚……)

2.课文中还有哪些习俗分别寄托了人们的哪些期盼?(学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句,大致能回答:健康、幸福、美满、来年丰收、邻里和睦……)

3.媒体出示对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用含义深刻的对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课后深入探究习俗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四)拓展延伸:

1.现在的年是怎么过的?与过去相比哪些过年习俗已消失或被发扬光大了?

现在过年又出现了哪些新的方式?(媒体重现十件过年习俗)

(同桌讨论、学生交流:挑绒花、除夕夜等等变化比较大;新的过年方式如:网络拜年、电话拜年、短信拜年,外出旅游……)

2.课文作者刘绍棠对过去的过年有着怎样的感受?(学生答:留恋、怀念)要求找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的感受。

3.针对现在过年与以前过年的变化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总结课堂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过年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备课资料:

1.《水调歌头》原文及赏析: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8

2.苏轼详尽资料: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39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投影月夜图和配合的诗词)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介绍作者: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坡全集》。

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三)   诵读探究:

1.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2.朗诵全诗。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

(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课后学习:

背诵三首诗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体会诗中的意境。

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收集的关于“月”的名句

(二)师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三)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四)关于艾青

1.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了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

(五)研习课文《我的思念是圆的》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六)课后作业:

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像和联想,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世界民俗风情展”专题活动(1课时)

备课资料:

1.都江堰:http://www.dujiangyan.com.cn/  

2.欧洲民俗风情: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40

活动目的:开展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活动方式:到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活动过程:

1.准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分组;制定查阅与调查计划;作好调查的物质准备,比如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2.活动。个人或小组进行专题查阅、调查,作好详细、认真的记录,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汇总。

3.交流。小组内部成员经常交流,相互协作;全班交流收获与体会。

4.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专题小报、图文展示、摄制短片等形式。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

备课资料:

1.奥运会写作素材集锦: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41

2.引导孩子自主选择写作素材: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42

3.学生为何缺乏写作素材: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43

第一课时:

(一)自学短文“从生活中找‘米’”。

(二)教师引导:

从大量同学作文中反映出的共同问题是:缺少新鲜的素材。没有素材就无法写出质量上乘的文章,也无法更深刻的表现文章的主题。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作为刚步入初一的学生,必须学会“找米下锅”,积累一些写作的素材。那么,如何在目前的情况积累素材呢?主要方法有三条:

  1.做一个有心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注意观察和思考。应该来说在自己的生活圈内每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事,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作为观察者应该对这些事、这些人进行近距离的接触,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这些人的思想状况;对这些事和人作出自我的判断和评价。这样在你心中新鲜的事、生动活泼的人就多起来了。

  2.利用现在学生中普遍写随笔的有效方法,随时将观察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在随笔中反映出你的所见、所闻、所想和所感,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同时,在写随笔时可以集中一个阶段写同一个主题(或话题),形成一个系列。如“亲情系列”、“秋天的故事”、“往事如烟”……这样可以在同一主题下积累不同的素材,如果在考试中碰到某一类主题的文章就可以从自己的素材库中,提取认为最新鲜、最能表达该主题的材料来,加以构思写成文章,这样在考试中不会出现面对作文题目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素材的积累可以做到有备无患。

  3.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积累有用的素材。上述讲到的在现代文阅读中需要大量的阅读,这可以一举两得,学生可以从中积累一些自己生活体验相同的间接的素材,为自己所用。因此,在现阶段中,我们一面进行广泛的阅读,一面对有用的材料作一定的摘记,这样可以充实自己的素材库。到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会为没有写作的素材所困。

(三)组织交流、评价。

明确:生活中到处是“米”,但要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

第二课时:

(一)生活中的素材很多,可以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如:

1.奥运会写作素材集锦。

   素材1:感谢憎恨我的人

   8月17日,中国军团的第8枚金牌诞生于泳池,年轻的罗雪娟在不起眼的第1赛道夺取了女子100米蛙泳冠军。女蛙王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言道:“我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感谢我的教练,还要感谢那些关心我、爱护我和憎恨我的人。”

   点评:

   人生的动力来自于疼爱你的父母,来自于真诚帮助你的朋友,来自于许许多多关爱你的人。但对手的蔑视、敌人的憎恨,也同样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动力。罗雪娟的话中充满了禅机,实在值得品味啊!

  

   素材2:一位美丽的女孩

   举重台上只剩下两个人时,女子举重75公斤级以上的冠军角逐才真正开始。

   当韩国运动员张美兰将172.5公斤的杠铃举过头顶的时候,她兴奋得跳了起来——她似乎已触碰到了金牌;当唐功红静静地走上举重台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屏住了呼吸——因为,她必须要举起182.5公斤才能夺得冠军,整整多出了10公斤啊!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她——成功了!

   点评:

   不喜欢举重,因为我始终认为这是项不太好看的运动;不喜欢唐功红,因为有着超过120公斤体重的女孩实在难以让人欣赏。但是,当我得知她曾是62公斤以下级选手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一位青春女孩美丽的身姿;当她用那满是硬茧的手揩拭眼泪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质朴真纯;当她胸挂金牌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时候,我心中荡漾着一种壮美的情感。

   这世界上的美与丑原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关于“问”的写作素材:

孔子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3.名人名言类素材:

【责任】

要使周围的一切都大放光彩,自己也应该像蜡烛那样燃烧。(高尔基《蟑螂的故事》)

   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狄更斯《马丁·矍述伟》

    我的职责是要我说出我认为公平的合乎人道的话。无论这会使别人喜欢或厌恶,那不是我的事情。我知道文字一旦发表了就会自动流传。我充满希望地把它们播种在血腥的泥土中。收获的季节会来到的。——罗曼·罗兰《超越混战》

    我们的使命是照亮整个世界,熔化世上的黑暗,找到自己和世界之间的和谐,建立自己内心的和谐。——高尔基《人》

精神不是任何人的仆从。我们才是精神的仆从。我们没有别的主子。我们生存着是为了传播它的光明,捍卫它的光明,把人类中一切迷途的人们集合在它的周围。——罗曼·罗兰《先驱者》

【珍惜】

    人的一生,是很短的,短暂的岁月要求我好好领会生活的进程。(高尔基《夏天》)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戏剧集》

    没有一个人能够制造那么一口钟,来为我们敲回已经逝去的时光。——狄更斯《圣诞故事集》

    我们不可能在晚秋时节还会找到我们在春天和夏天错过了的鲜艳花儿。——巴尔扎克《卡迪央王妃的秘密》

没有任何脂粉可以挽救容颜的凋残。——罗曼·罗兰《母与子》

(二)有了好的素材,还要能把它们组织成文章,下面大家根据课后练习一讨论,拟题。

(三)明确写作要求,写作。

(四)自己修改作文。

第三课时:

1.组内交流,互相修改作文。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备课资料:

1.文献检索: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49

2.读书文摘卡的做法示例:http://zxyuwen.wjedu.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650

活动过程:

一、听图书管理员介绍有关查阅图书的方法。

二、运用所学方法走进图书馆查阅、借读资料,如本书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

三、学做读书文摘卡。

读书文摘卡

篇名:

 

类别:

 

作者:

 

出处:

 

摘录内容:

 

 

四、交流各自制作的各类卡片,并按内容分类、展览、评比。

五、结合微机课学会网上检索有关信息

 

 

 

单 元 总 结(1课时)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进行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总结方面

获得收益

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我的思念是圆的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苏教版七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