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现代 >> Q >>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 >> 正文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

天津市第六十六中学 岳春光       这是人教版新教材中表达交流模块中的第二个内容。在所给的“话题探讨”和“写作借鉴”中虽然涉及了写景的方法,如“景物描写首先要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人与景物的主观客观的关系,如“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欣赏自然,能陶冶情操,抒发情感”和“景物描写还要突出感情特点”。但总体上来说,并没有能让学生明白怎样去描写景物,因此上对这部分的教学,进行了一下新的尝试。
  
  在这篇指导短文中,两次使用了《故都的秋》中的选段。而且现在正值秋天,于是萌生让学生提前接触《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想法。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容易理解《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中的提示,也可以提醒学生针对《故都的秋》中的景物描写去体会生活中“北国之秋”的魅力。不过,在这里因为要服从于写景的介绍,就必须突出《故都的秋》中的景物描写的手法,所以虽说把这一课提前但并不是精讲,详细讲解还要放到第二个模块中完成。


【教学设想】

  计划用时两课时进行写作指导。第一课时,阅读准备阶段,涉及篇课文内容《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第二课时,“分析材料,总结共性”阶段,涉及各课文中景物描写的通用技巧。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找出其中的景物描写段落。

  2、阅读《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划出相应的关键语句。

  3、结合印发的《点染秋心自多情》阅读《故都的秋》
 
    材料一:     点染秋心自多情   《故都的秋》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佳作,其艺术性自不待言。然而我们学习这一篇文章的目的并不能仅仅是为了感受作品的艺术性,因为我们还要向闻一多先生学一学构建艺术性的方法。那么在这篇文章里,郁达夫先生使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创作呢?其实这个方法只有两个字“点染”。
  
  “点染”本来是中国绘中经常使用的技法,由于中国的各种艺术的分解不是很清晰,也因为各种艺术在最高境界上又可以找到共通点,所以“点染”作为一种方法也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学创作之中了。“点染”的方法早先多出现于古代诗词之中,在五四时期又被巧妙地移植到了现代文的创作中,而在众多作品中尤以《故都的秋》为翘楚。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郁先生是怎么挥毫点染这北国之秋的。
  
  点情。文章开篇就点出了自己醉心于北国之秋,“不远千里”“杭州—青岛—北平”都是用来渲染自己的急切品尝北国之秋的心情。而在结尾处郁先生又把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我们会看到郁先生对能代表南国之秋的事物的选取是十分准确,也正是这种准确才能显出郁先生眼光的精准,而这种精准更加渲染出郁先生对北国之秋的情有独钟!
  
  点境。故都的秋是什么样的呢?不劳读者费神去想,也不容读者去想,“清、静、悲凉”早已由作者点出,从而为北国之秋定下了情感上和色彩上的基调。既然“境”已经被“点”,那么后面的工作自然要交给“染”来完成了。可以说后文中所有的声、色、景、物无一不是在对这个“境”进行着力渲染与加强。南国秋味不浓,几幅“故都秋景图”的描绘,思接中外横亘千古的秋之思,均是渲染“秋境”之笔。
  
  点声。写文章的时候,声音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在人的记忆中容易被唤起的是情景与色彩,声音往往无法被还原,然而在真正的生活中声音是绝对不可缺少的部分。郁先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文中多次展示了声音的魅力:蓝天下的鸽哨,脚履落蕊无声,北国秋蝉哀鸣,秋雨息索闲敲、闲人曼声长吟,简直可以说无声不成景。
  
  点色。这点不用多少说了,文中自然可见,蓝、白、黑、青、紫、灰、黄一系列冷色拼盘。即便是“破屋”“高槐”“矮房”“寒蝉”“秋雨”又有哪一个不是凄冷之物呢?
  
  点景。在描写景色的文章中景物的选取最为重要,而避免雷同的描写,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则是一篇文章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郁达夫先生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来进行精心勾,既表达了深切的秋士之怀,又可以看出郁先生独特的平凡之心。但如果光说这几个生活场景未免显得单调,所以还需要另一种“点景”之法来衬托一下。这就是在文章中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这些景物能不能详写?能详写,但体现不出来独特的个人感受;能不能不写?不能,因为需要它们来烘托。这就是有人说的“闲笔不闲”的道理了。其实这种方法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也出现过,就是“不必说……也不必说……”虽称“不必说”,然而未少说一个!
  
  上面我们分析了在《故都的秋》中“点染法”的运用,其实“点”和“染”并不是界限分明技法,更多的时候二者是处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而具体的运用还要依文而定,这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了。     4、课外阅读《荷塘月色》。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印发材料:

    材料二: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滟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4、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5、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
    
    当待春中,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
  
  6、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7、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使作陪衬。       (说明:之所以选择上述篇目中的片断,是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可以反复加深对已经学过的课文的理解。二、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教材。二、在不增加阅读难度前提下,让学生通过比较在不同体裁〈词、新诗、古文、白话文〉的文本中景物描写的共通点来明确写景的方法。)
  
  2、分数次让学生从所印发的材料中筛选相关写景技巧。因为第三单元可能涉及圈点批注,可以在这里进行简单的练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可能涉及下面几个方面的技巧:

   ⑴ 颜色:主观色彩、客观色彩。

   ⑵ 顺序:时间、空间、逻辑、心理(上下、远近、主次)。

   ⑶ 声音。

   ⑷ 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

   ⑸ 手法的运用:虚实、动静、衬托、点染。

   ⑹ 突出景物的属性与形状。

   ⑺ 取景构图:广角、聚焦、选取视觉中心。

   ⑻ 白描和工笔。
  
    上述这些内容,可以视学生对印发材料的分析而进行选择性讲解,不能强求面面俱到,不足的点可以在以后学习第二模块的时候,补充。
  
  3、写作练习。
  
    结合本堂课中所总结的写景技巧,选择写作练习二至五中的题目完成整篇作文或任意写三、四个景物描写的片断,不少于700字。


【课后反思】

  1、学生的阅读速度还还有待提高。
  
  2、可能是以前没有接触过这样的作文指导,大部分学生不是很适应,也可能跟课堂活动的设计不很合理有关,以后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更注意课堂活动的多样性。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亲近自然 写景要抓住特征》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