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人:05教本(2)班 杨丽华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十一册第27课
课题:蒙娜丽莎之约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认识“探访、交涉、奇异、恬静、淡雅、矜持、端庄、衬托、深远、耐人寻味、璀璨”等词语。
(二)根据阅读提示,对照插图,读懂课文。
(三)了解课文中描写画像的部分,学习作者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重点;对照插图,了解课文中描写画像的部分。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学习作者把看到的和想象到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写作方法,感受世界名画的魅力。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挂图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 看图导入,初步感知。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幅世界名画,你们看一下能不能说出它的名称。(出示蒙娜丽莎的挂图)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关于蒙娜丽莎的,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的镜头,近距离地观察蒙娜丽莎,感受名画的魅力吧!(板书:蒙娜丽莎之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初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词。
(二)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
(三)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四)默读课文,分小组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先是描述了大家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队等候欣赏《蒙娜丽莎》的心情和此画来纽约展出的原因;接着介绍了《蒙娜丽莎》画像,具体介绍了画的尺寸大小,人物的外形,特别详细描写了蒙娜丽莎的面部表情和神秘的微笑,以及她优雅的坐姿、交叠的双手和幽深茫茫的背景;最后告诉大家,蒙娜丽莎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
(五)出示卢浮宫、达芬奇以及蒙娜丽莎名画的图片和资料,让同学们扩展知识面。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出示阅读内容。
1、在课文的1——4自然段,我们就已经感受到了蒙娜丽莎的魅力,你们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具体的句子来吗?(“我们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前排着队,队伍像一条长龙”“听说美法两国多次交涉,她才能暂时离开巴黎的卢浮宫前来纽约。”“队伍慢慢地向前移动。”等。)
2、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说明《蒙娜丽莎》的?(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局部到整体。) 3、作者不仅描写了自己看到的情景,而且融入了丰富的想象,你能找到这样的句段吗?
4、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蒙娜丽莎》这幅画的呢?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5、阅读课文后,你觉得蒙娜丽莎美在哪里?说说你的理由。 (二)让学生根据提示阅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三)分小组讨论、交流。
(四)全班交流。
1. 指名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2. 出示重点句。
1) 体会“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这个句子。
当我们凝视达芬奇的传世名画《蒙娜丽莎》时,常常被那带有三分柔情、七分迷离的微笑所迷惑。她的微笑时隐时现,难以捉摸,引她优雅的神态中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女人宽容丰厚的情感是那样令人动容,然而又是那样无发人们无穷的猜测,无法解读。
2) 引入资料: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在一幅画中,光线的变化不能像在雕塑中产生那样大的差别。但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嘴唇披上了一层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法国巴黎卢浮宫公布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这一结果是由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来的。
课文还有一幅图,也是达芬奇的作品,叫《最后的晚餐》(出示图片),它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画,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非常生动有趣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查找有关的资料。
四、小结:今天我们观赏了《蒙娜丽莎》这幅名画,也亲自领略了她的魅力,她也在我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六、板书设计:
27蒙娜丽莎之约
等待 走近 离开
蒙娜丽莎的微笑: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