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论对话性阅读教学──以《花的勇气》为例
|
试论对话性阅读教学 ──以《花的勇气》为例 广东省湛江市师范学院 夏丽燕 传统语文教学是“独白”式教育,它忠诚于学科,却背弃了学生;进行着表演,却没有了观众;体现了权利,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效率,却忘记了意义。针对这种弊端,依据教育交往理论,新课标精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学其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它也是师生与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这种互动对话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既昭示着民主和平等,也张扬着个性和人性,更凸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剥去自己的知识权威的面具,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与交流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的启迪,形成积极的人际交往的情感体验。在教学对话中,师生双方都是作为完整的人而随时随地地进行面对面、心对心的沟通,不存在谁高谁低、谁制服谁的现象。师生双方通过交谈,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思想与行动、知识与经验都时时展现在对方面前,在相互对话与理解中接纳对方,获得了沟通和共享。体验就是在这样一种对话关系和情境中生成的,而我们的教育正是要将广阔的对话环境、愉悦的对话氛围提供给学生,引导他们发展广泛的对话关系,从中激活、生成乃至升华体验,实现师生的生命建构与人格成长。 阅读教学更是对话的过程,是每个个体运用自我的期待视野同文本撞击的过程。语文课堂的“对话”其实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网络结构。即:学生-文本、教师──学生、教师──文本、学生──学生,内隐的,还有教材编者的参与。在这一结构中,我想学生个体与文本的对话是关键。因为读书就是对话,是人的第一生活与其第二生活的对话,这样的读书才是灵动的,读来令人兴致盎然的。这样的对话会丰富人的第一生活,触动人的思想和灵魂,实现人本回归既品读课文,也品读人生。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有效对话呢?本文将以《花的勇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四年级下册第20课)一文的教学为例,来阐释这一问题。 一、师本对话 所谓的师本对话,就是指“教师与作者的对话”。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地探询作者所要表达的写作思路和表达的情怀等。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基础。 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参的提示作用。教师在初读课文后已能掌握文章大意、了解课文篇章结构及作者大体的思想感情等粗线条的内容。但尽管是这样,老师要搞清楚文章的所有细节。教师依然需要教参的辅助,以此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参里除了有文章思想内容分析、篇章结构讲解外,还直接地点出了课文中中国睛之笔的重点词句,并对这些重点词句进行了分析,说明其在课文中的作用与地位。教参也指出了课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示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突破口。 如在教《花的勇气》一课前,教师通过教参,可以了解到文章内容大意及作者的语言特点,知道作者通过这一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知道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教参,教师设计了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教学的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以及教学设计的流程: 1、激趣导入。 2、初步感知。 3、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4、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5、感情朗读,交流感悟。 6、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其次,教师应进一步研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也许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应进一步研读课文。一来可以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 通过参考教参、研读课文这两个过程,教师实现了与文本间的对话,已经对课文成竹在心,了如指掌。教师也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生本、生师、生生对话的有效进行。 二、生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还处于比较低的阶段,学生单凭自身的理解能力难以完成与文本的有效对话,这就需要有教师的引导。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中,主要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过程。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1、“读”是生本对话的基础: 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积累语言、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将课文里的外部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在语言的心理过程,而促进这一过程顺利进行的方式就是“读”。 新课标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强调“以读为本”,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读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是阅读教学中的中心环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而且读是有层次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读法。新课标对学生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目标的排列已指明了朗读训练的先后次序,不能颠倒,不能跳跃,训练时应该围绕这三个目标进行。” 首先,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第一步,就是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即教学设计中的第一个环节“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是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前提。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大声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调节情绪进入课堂角色,也可以避免给内向、朗读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带来心理压力,让他们在跟随其他同学朗读的过程中纠正自身朗读的错误,从而得到进步。那么在学生的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听学生朗读时是否出现错误,如果有,就要马上纠正,如果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师应给予鼓励、表扬。 如在刚教学《花的勇气》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在读之前我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的时候要不漏字、不读破句。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课文的同时,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而且我让学生做小老师挑出他认为难读、容易读错的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很快记住这些难读、容易读错的词语,为正确理解课文扫清了障碍。 其次,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多读”,这也就是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的过程。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多的“读”时间。特别是《花的勇气》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应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而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为了避免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丧失了读的兴趣,教师应变换着形式来让学生进行“多读”。 留给学生“多读”的时间并不意味着让学生随意地读、滥读,而是要求教师应在选准“多读”的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多读。 第一、“重点句段让学生多读。”重点句段最能表现课文的中心,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突破口,应让学生多读。如《花的勇气》中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这是课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于是,我让学生轻声地读几遍这一句子,看能读出什么感觉来。 第二、“难以理解的地方让学生多读。”《花的勇气》在第二自然段写“我”扒开草后看见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之时,并没有明确表达自己的吃惊,教学时,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结合对小花的描写,用心体会作者此时的情感。第三,“有欣赏的句子让学生多读”。如《花的勇气》中“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这句话与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这句话相照应。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这句话好在哪里。 最后,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具有与成人不同的领悟角度,学生间也存在着个性差异,而且“文学文本往往只给读者提供一个艺术空框”。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课文时,不应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衡量学生是否读出正确的感情,也不应以某一朗读较好的学生为标准来要求其他学生向其靠拢。如学生在品读《花的勇气》时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教师应肯定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应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观点。 三、师生对话 在长期的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都是建立在教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上,教师是权威者,学生是服从者,师生间的对话存在着明显的主从关系。但是,真正的师生对话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而且真正的师生对话不但有传统的问答形式,也有教师引导、学生质疑的环节。 如在教学《花的勇气》时,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情感线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反复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在这个环节,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又要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各抒自见。 四、生生对话 有效的生生对话是在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多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积收,学生问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于是,学生便在交流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但是合作交流的内容应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挑战性。 如在教学《花的勇气》时,我会在“细读课文,理清脉络”这个环节中让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填空。不过,这个环节合作交流的内容的难度不算大,学生独立完成也行,但是花的时间会比较多。在“品味语言”和“交流感悟”这两个环节里,学生不但可以自由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而且他还可以挑战教师,可以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共同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在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所唤醒与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坦诚地进行精神交往、心灵沟通,产生思维碰撞,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对话。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花的勇气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试论对话性阅读教学──以《花的勇气》为例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披文入情──《花的勇气》教学案例(片段) |
下一篇文章: 以读促讲 品悟感情──《花的勇气》第一轮公开课教后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