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它不仅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的幻想世界,而且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完整的艺术形式,其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几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从而成为我国人民最喜爱的古典名著之一。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是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神祇、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这无疑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喜爱,因此成了永不过时的、适合各个年龄阶段的人阅读的神话故事。其内容神幻离奇、浪漫诙谐、雅俗共赏,主要人物性格鲜明,堪称文林独秀,因而流传极广,征服了亿万读者。 《西游记》问世以后,受到历代读者的欢迎,它的故事和人物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尤为青少年所着迷,建国后,仅人民文学出版社就印了近300万部。正如《英国大百科全书》所评价的,“《西游记》是中国一部最珍贵的神奇小说”,它的确是世界文学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
|
【阅读重点】 |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巧妙地结合起来,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 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
【作者简介】 |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著名小说家。他出生于一个小商人的家庭里,少时就颇具文才。年轻时热衷科举,但屡试落第,到40岁才补上一个“岁贡生”。54岁时迫于母老家贫,屈任浙江长兴县丞,但因其性格倔强,不喜逢迎,仅供职一年,便弃官归乡。晚年专意著述。除《西游记》外,后人辑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其志怪小说《禹鼎志》已失传。 吴承恩的代表作《西游记》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最优秀的长篇神魔小说,与《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合称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与《水浒传》、《三国演义》类似,都是在一定史实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民间流传和曲艺、戏曲、话本等的创作,最后由一位作者做总结性的再创作而后写成的。
|
【书海导航】 |
【写作背景】 |
吴承恩生活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当时朝政黑暗,世风日下,作为一个饱受欺凌的小商人的儿子和屡困考场倍尝辛酸的儒生,他痛感豪绅欺压百姓,朝廷任用奸佞,而自己却“欲起平之恨无力”。这便是吴承恩写作《西游记》的社会背景。 《西游记》的故事来自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唐僧玄奘只身赴天竺(今印度)取经的史实。玄奘归国后,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写成《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其取经途中的艰险和异域风情。而玄奘另两名弟子慧立、彦琮所撰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对其取经事迹做了夸张的描绘,并插入一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后来,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经过无数人的创造、取舍、增删、修改、加工,吴承恩集大成并完成最后的创作。 《西游记》成书后,于1592年由金陵书商世法堂唐氏刊刻出版。据说吴承恩生有一子一女,其子过于贪婪,吴承恩在其女出嫁时仅赠予木箱一只,被其子发现,偷偷地打开将内中的《西游记》手稿窃走,刻印发行于市,待其女发现《西游记》的原稿不翼而飞后,连忙告诉其父。吴承恩闻听此事安慰女儿说没有关系,当即又加上孙悟空大闹天宫这段精彩的文字,其女则再发行《西游记》的最新本子,结果市面上有大闹天宫内容的本子流行畅销于世,其兄盗卖的书却无人购买,此乃吴承恩最高明之处。
|
【内容精要】 |
《西游记》主要是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全书100回,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7回,写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原是破石而生的美猴王,占领花果山水帘洞后,海外拜师,学得七十二般变化。他不愿受冥府、天界管束,大闹“三界”,自封“齐天大圣”,与玉皇大帝分庭抗礼,搅得天昏地暗。第二部分为8至13回,交代取经的缘由,写魏征斩龙、唐太宗入冥、观音访求高僧和唐僧出世,为取经做了铺垫。第三部分为14至100回,由41个小故事组成,写了孙悟空在猪八戒、沙僧的协助下保护唐僧前往西天取经,一路克服了八十一难,斩妖除怪,历尽艰险,终于取回真经,师徒五人也都修成正果。 为牵动人们的视线,极尽取经路上的艰难,作者在书中设置了离奇怪诞的“八十一难”以及一路上的神奇怪异、动人心魄的神魔冲突,以反映取经过程中唐僧师徒四人所遭受的折磨和艰辛,“真经”在书中已成了“成功”和“目标”的象征。在中国人的心里,一切成功都是来之不易的,要想获得成功,实现崇高理想,必须付出代价,做出努力。《西游记》的主题,鼓励的就是“历尽磨难,终成正果”的信念。人们关注着“八十一难”的过程,是因为这一系列的折磨与“历经磨难,终成正果”的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念相一致。 故事虽以西天取经为主轴,但其中的主人公并非唐三藏,而是孙悟空。对于这一艺术形象,作者既以现实的人性为基础,又加上作为其原形的各种动物的特征,再加上浪漫的想像,写得生动活泼,令人喜爱。如孙悟空的热爱自由、不受拘束、勇于反抗等特点,体现着人性的欲求,而他的神通广大、变化无穷,则是人们自由幻想的产物;他的机灵好动、淘气捣蛋,又是猴类特征和人性的混合。而猪八戒行动莽撞、贪吃好睡、懒惰笨拙等特点,既与他错投猪胎有关,又是人性的表现。虽然,猪八戒也有长处,如能吃苦,在妖魔面前从不屈服,总记得自己原是“天蓬元帅”下凡等,但他的毛病特别多,他贪恋女色,好占小便宜,对孙悟空心怀嫉妒,遇到困难常常动摇,老想着回高老庄当女婿,在取经的路上,还攒着一笔小小的私房钱等。他在勇敢中带着怯懦,憨厚中带着奸猾。猪八戒的形象,体现了人类普遍存在的欲望和弱点。但在作者笔下,这一形象不仅不可恶,反而很有几分可爱之处。如果说孙悟空的形象有理想化的成分,猪八戒的形象则更具有日常生活中人物的真实性,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这一种人物形象,是《西游记》问世以前的文学史中未曾有过的,他的出现显示出作者对于人性固有弱点的宽容态度,也显示了中国文学中的人物类型进一步向真实、日常和复杂多样的方向发展。 《西游记》的写作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八十一难、七十二变,各种神魔的本领都充满幻想色彩,这是以具有充分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的幻想情节来表现生活的。无论是大闹天宫,还是西天取经,虽都是以超现实的幻想构思而成,但它却是封建社会现实生活和在封建制度的压榨下,被压迫人民的斗争性格和理想、愿望的艺术概括。全书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峻的批判艺术地结合起来,使不少章回妙趣横生,完满地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鲜明爱憎。
|
【地位影响】 |
《西游记》风行以后,对当时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明代,福州地方的人家,户户都为孙悟空设家堂,许多地方还兴建了孙大圣庙。到了清代,以《西游记》人物故事为原型而发明的酒席间的游戏“寻唐僧令”则风靡一时。 《西游记》成书以前,唐僧取经的故事便早已传到国外,成书以后,更是迅速走向世界,而且受到海外读者的欢迎和文学界的关注。英国汉学家安东尼说: “《西游记》是中国传统小说中的精品之一。”法国当代比较文学家艾登堡给予《西游记》很高的评价,他说:“没读过《西游记》,就像没读过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一样,这种人侈谈小说理论,可谓大胆。”这话虽欠理性,充满个人的感情色彩,但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西游记》在世界小说史上有它一定的价值,也足见它的影响之巨、之深、之广。
|
【华文精选】 |
■举世无人可立志,立志修玄玄自明。 ■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 ■千般巧计,不如本分为人;万种强徒,怎似随缘节俭。必行慈善,何须努力看经。
|
【名家导读】 |
《西游记》一书,自始至终,皆言诚意正心之要,明新至善之学,并无半字涉于仙佛邪淫之事。或问《西游记》果为何书?曰实是一部奇文,一部妙文。 |
——清代学者 张书绅 |
吴承恩撰写的幽默小说《西游记》,里面写到儒、释、道三教,包含着深刻的内容,它是一部寓有反抗封建统治意义的神话作品。吴承恩本善于滑稽,他讲妖怪的喜怒哀乐都近于人情,所以人人都喜欢看。 |
——鲁迅 |
《西游记》其想像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人物的性格也极为鲜明。而且读者面最宽,老少咸宜。此书的副作用极小,是一部鼓舞人积极斗争、永不灰心、为理想或目标百折不挠的书。 |
——北大教授 白化文 |
《西游记》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 |
——《美国大百科全书》 |
《西游记》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令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 |
——《法国大百科全书》 |
《人物评析》 |
在《西游记》的众多的人物中,最受读者欢迎的形象是孙悟空。 被压五行山之前的孙悟空,访师求道,学得了超常本领,而后闯龙宫取得如意金箍棒,入地府撕碎生死簿,闹天宫推翻金銮宝殿。这个时候的孙悟空是自由的,他天真烂漫、调皮任性、无拘无束、无法无天、上天入地、独往独来,凡是他想做的,谁也无法阻挡。而五行山下出来的孙悟空,被委以重任,他头上镶嵌了紧箍咒,如同为一个迈入成人行列的人所行的成人礼。从此顽皮胡闹、我行我素的孙悟空便被定了行为规范。大闹天宫的神魔英雄,变为取经路上的孙行者,金箍加顶,受制于人,总带着一种悲剧的意味。读者之所以感到这种悲剧意味,是因为人们借助于理想人物孙悟空所淋漓发泄的人类酷爱自由的天性,随着金箍加顶而被禁锢了。所以当他妖性发作,不服唐僧管教,因而受到紧箍咒的惩罚时,读者的同情心总是倾注在孙悟空一边。 孙悟空是作者寄托自己政治理想的人物,被委以重任,要保护唐僧去完成西天取经的神圣业绩。他被师父赶回到花果山后,还念念不忘“师父步步有难,处处该灾”,表现的是这个天马行空的人有了责任感,他对唐僧的保护和顺从,表明这天不管地不管的妖猴也学会了遵从,终于历尽艰难,保得唐僧取回真经,修成正果,位列“斗战胜佛。” 《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形象。他不怕天,不怕地,不怕妖魔鬼怪,浑身是胆,满腔正气,勇于斗争,体现了人类英雄所共有的美好品德。
|
《阅读指导》 |
《西游记》赏析 |
《西游记》的形成过程很长,但其中有两个阶段是最重要的:一是它基本成型的元末,一是它最后完成的明嘉靖中后期。而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社会思想开放活跃,市民阶层的力量处于上升状态,作为主要面向市民的通俗读物《西游记》,其趣味与这种背景关系甚大。 鲁迅在驳斥清人对《西游记》的种种穿凿附会之说时,曾提出这部小说“实出于游戏”,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看法。小说中两大“母题”及相应的故事结构,当然可以说包含着象征性意蕴,但这种意蕴,是小说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与现实社会、现实人生自然而然发生的内在关联,而不是有意识地把故事作为一种理性认识的隐喻来写成的。这部小说直接的创作目的,还是为了提供娱乐,给读者以阅读的快感,而作者的思想又是相当自由活泼,所以小说中一本正经的教训甚少,戏谑嘲弄的成分却十分浓厚。那些庄严尊贵的神佛,在作者笔下时常显出滑稽可笑的面貌。玉皇大帝的懦弱无能、太白金星的迂腐而故作聪明暂且不论,像观音菩萨在欲借净瓶给孙悟空时,还怕他骗去不还,要他拔脑后的救命毫毛作抵押;就是在西天佛地,因唐僧“不曾备得人事”,阿傩、伽叶二尊者便不肯“白手传经”,使唐僧只得交出紫金钵盂。而如来居然堂而皇之地为这种敲诈勒索行径作辩护,说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向时众比丘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老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佛祖在这里竟成了斤斤计较的生意人。这些游离于全书基本宗旨和主要情节的“闲文”,不仅令人发噱,而且表现出世俗欲念无所不在、人皆难免的意识和以庸常的观念看待神圣事物的态度,这里面透露着商业社会的气息。 在中国文学史上,以神话为素材的文学创作一向不够发达。《西游记》立足于民族文化之林,又吸取外来文化的营养,以丰富的艺术想像力,描绘出一个光怪陆离的神话世界,创造出许多离奇的神话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生动的神话艺术形象,不仅填补了中国文学的一种缺陷,而且体现了中国文学在一旦摆脱思想拘禁以后所产生的活力,这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此外,《西游记》虽是由众多零散故事传说汇聚成的一部大书,但经过再创作,结构却相当完整;它的文字幽默诙谐、灵动流利,描写了各种奇幻的场面,显示出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中国文学史》)
|
似庄而谐的神魔小说 |
在中国古典小说名著中,《西游记》要算是最驳杂的一部书。它糅合进了佛、道、儒三家之言,颇为齐全地让佛、道两教的神祇、仙人都登场表演,时而讲“禅心”、“六贼”、“圆觉”,时而讲“真性”、“元神”、“凝玄”,故弄些玄虚。而在这佛、道兼容的神仙世界里,又以直写或隐喻的方式,注入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时而掉书袋式地丢出几句儒家圣人的至理名言,似庄而谐,令人解颐。 对这样一部神魔小说,要想做出比较确切的、与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吻合的理性解析,就要首先考察一下它的成书过程,作为小说情节文体的唐僧取经故事的演变过程,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从这中间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这个本来是弘扬佛法的故事,怎样会加入道教的内容,又怎样蜕变为富有文学魅力、情趣的小说,以及由其自身矛盾所形成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古代小说中,《西游记》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臻于第一流的伟大作品。它也是明代长篇小说的重要流派之一神魔小说的代表作。它在神魔小说中的地位,相当于《三国演义》之于历史演义小说。 神魔小说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叫做出身传,另一个部分叫做灵应传或降妖传。《西游记》的结构也是这样。它的前7回,介绍孙悟空的出身,其余93回,是全书的主要部分,演述唐僧、孙悟空等师徒四人降妖伏魔、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出身传中的大闹天宫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机智的、坚强的孙悟空的形象。他具有强烈的反抗性格,藐视腐朽无能的天宫统治者,喊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口号。正像有人所说的,“如果没有历史上发生的许多次规模巨大的、猛烈冲击了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农民战争,大闹天宫的情节不可能想像得那样大胆,孙悟空作为一个叛逆者的形象也不可能塑造得那样光彩夺目”。 西天取经故事表现了神魔小说的两大主题:寻找与追求,斩妖与降魔。《西游记》把二者巧妙地联系和结合起来。它显然告诉人们:为了寻找、追求、实现一个美好的理想和目标,为了完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必然会遇上或多或少的、或大或小的、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须去顽强地战胜这些困难,克服这些挫折。 (袁世硕)
|
【思考】 |
在《西游记》全书中,唐僧是一个迂腐、懦弱、人妖不分的人,而且动辄就“纷纷落泪,魂飞魄散,”因此,很多人不喜欢他。然而,这样一个手无缚鸡之力、懦弱胆小、没有法力的凡人,内心却有着不取西经誓不罢休的坚定信念。读完《西游记》,你是怎样看待唐僧这个人物形象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