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作品 >> 国外 >> 百年孤独 >> 正文

 

《百年孤独》(节选)二题

 在我们高中生的语文学习领域里,《百年孤独》(节选)这篇课文属于“别一世界”。它的内容和样式为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应该称作稀有的语文学习资源,得到必要的开发和利用。本文选择两题,略作赏析,以期引起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一  布恩地亚的孤独
  
  布恩地亚是中学教材小说人物廊中独有的形象。他天真,为着改变生存现状,“独钓寒江雪”,孤军奋战,心愿其可而为之。他智慧,“想象力可以超越大自然的智慧,甚至比奇迹和魔术走得更远”。他有不灭的梦想,不满现存生活,憧憬现代科学和文明,试图从马贡多突围。他膂力过人,“能揪住马耳朵把一匹马摔倒在地”。他敢于行动,以他独有的、现代文明不能理喻的方式我行我素,不惜代价,不计后果,他的寻梦历程直到他为梦想而癫狂、被绑在栗树上也没有停止过。他坚毅,除非“蚂蚁”那样具有毁灭性的力量,没有什么能阻挡他的决心。他为改变现状付出常人不能具备的热情,因此常常感染着马贡多人。但是,他的一切努力都事与愿违,宣告失败。
  节选的这一部分重点描写了布恩地亚的寻梦历程和不幸遭遇。生活在马贡多村,世外信息的唯一渠道,是遍及世界各地的流荡民族――吉卜赛人。布恩地亚的梦想、苦斗和失落都从那里发源。吉卜赛人的智者墨尔基阿德斯拽着两块磁铁在马贡多挨家挨户拖过去,那些遗失很久的铁制品,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了出来,成群结队地跟着魔铁乱滚。惊人的表演和吉卜赛人富有诱惑力的言行唤醒了布恩地亚沉睡的想象力。他想到用吉卜赛人的磁铁掏金子,用妻子恋恋不舍的骡子和山羊换取吉卜赛人的宝贝。他拖着铁锭,念着咒语,在陆地黄泉间虔诚地搜求,结果除了一副十五世纪的盔甲外一无所获。吉卜赛人又带来了望远镜,利用阳光聚焦把堆点燃。布恩地亚又产生了新的灵感,他要利用这项发明制作阳光武器。他用自己的身体甚至自己的房子验证武器的威力,并把试验和研究的结果写成附有图解的教科书,派信使送交政府当局。且不说这研究和试验的是否真有用处,连马贡多村去首都的畏途就无法征服。凭着吉卜赛人送给他几幅葡萄牙地图和几架航海仪器,凭借着简单的资料,他冥思苦想、整夜观察,终于得出自己原创性结论:“地球是圆的,像一个橘子一样。”可是,他的妻子乌苏拉说他发神经,全村人都认为霍塞•阿卡迪奥•布恩地亚已经精神失常。墨尔基阿德斯证实了布恩地亚的才智,送他一间炼金实验室。布恩地亚被简单的倍金术配方迷住了,几道工序下来,乌苏拉的珍贵祖产三十枚金币变成了粘在锅底挖不下来的锅巴。
  吉卜赛人再次来临,能够让人的青春失而复得墨尔基阿德斯的假牙让布恩地亚兴奋之后痛苦地想到,“就在那边,在河对岸,就有各式各样神奇的机器,可我们还在过着毛驴似的生活”。于是他吸引一批志愿者,轻率地开始冒险,去寻求通向外界文明的路径。那古老而原始的土地,荆棘载途。他们饥寒交迫,精疲力竭之后,发现的却是不可征服的大海。他的梦想再次破灭了。布恩地亚于是计划把马贡多迁移到更合适的地方去,可是这次乌苏拉预设了“蚂蚁”似的障碍,他无法跨越。他又办起家庭学校,要把自己的见识、学问和梦传递给孩子们,可是他的学问在外界不过是常识而已。
  这就是课文展示的布恩地亚奋斗的历史。为了突围,“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这绝不是他力量和智慧的先天不足,只是与世隔绝的马贡多村不可能提供他后天所需要的更多的东西。他不知道,不知道磁铁是吸不住金子的;不知道阳光武器根本就称不上武器;不知道地球像一个橘子,在外面的世界已经成为常识;不知道炼金实验室并不能繁殖现成的金子;也不知道,教给孩子们的知识突破不了马贡多村的藩篱。
  布恩地亚经历了这么七个回合的苦斗,实用的动机,愚昧的方式,同样的结局,可是我们的布恩地亚却那么认真执著,那么痴心不改――朋友,这,就是孤独,伴随着梦想的孤独。
  《百年孤独》发表以后,西方世界誉之为20世纪的《唐吉诃德》,如果从艺术成就和人文意义的里程碑价值上说,无疑是成立的。如果以人物而论,则大有不然。课文中的布恩地亚与唐吉诃德有很大的不同。他是悲剧性人物而非喜剧性人物;他试图攻克的对象是与世隔绝的生活,而不是由虚幻产生的假想敌;他的行为发源于追求用世外的科学和文明改变现实,而不是因为精神迷恋,走火入魔;他的行为并非滑稽荒唐,他所从事的事业绝难一笑了之。布恩地亚的行为和遭遇蕴含着拉美民族精神:为图存图强而求新求变的精神。可是,布恩地亚所代表另类生活痛苦,文明社会的理性天才很难了解,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解释方式,而“用不属于我们的模式来解释我们的现实只能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不为人所知,更不自由,更孤独”(马尔克斯语)。
  布恩地亚的孤独正是而又不仅仅是拉丁美洲的孤独。
  
  二  独特的叙事方式
  
  《百年孤独》的叙事方式独一无二。课文虽然是节选,但全书的叙事结构方式已见端倪。
  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认为,一个故事用什么样的语言,如何被叙述出来,往往比故事本身的内容更为重要。小说家总是精心思考如何把人生经验套入一个固定的结构中。在经典叙事文学中有一个这样的事实: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形式规则和美学特征,也就是它的特定的外形。亚里士多德在分析史诗时,就认为在史诗的开头和结尾之间存在着某种美学上和形式上的规定性,这种所谓的“规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叙事的个性。《百年孤独》正具有这样的特点。
  课文的第一句话:“许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文章快要结尾时又写道:“许多年以后,在正规军军官命令行刑队开枪的前一分钟,奥雷良诺•布恩地亚上校重温了那个和暖的三月的下午的情景……”这一头一尾的两句话显示了作品的叙事特色:以将来为端点,回忆过去和现在,现实成为将来的过去,将来也是现在和过去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形成全文(亦即全书)循环往复的叙事结构。而且大的循环框架中有小循环,时空交错,形成本文独特的叙事方式。
  奥雷良诺将来的回忆,构成全文的总的循环结构框架。在他的回忆中,有马贡多村的起源和原始环境,有在外界撞击下的家族和父亲的历程。这个总的框架内作者又置入多个小的循环。循环一:奥雷良诺临刑前的回忆到中马贡多村民的回忆,村民的回忆安放在奥雷良诺的回忆中,是回忆中的回忆。崇拜布恩地亚指挥建立马贡多村的功绩与村民对他在墨尔基阿德斯的影响下所起的变化感到惊讶,实际上原地未动,“毛驴似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居民们习惯了原来的生活。循环二:布恩地亚奋斗和失败的七个回合,构成七个小循环。磁铁掏金、阳光武器、发现奥秘、倍金试验、荒原寻路、规划搬迁、教子读书,无一不是从柳暗花明走向山穷水尽,归结到孤独无奈,结果和起点没有什么两样。父亲奋斗的经历在儿子的回忆中变成了一首首灰心丧气的田园诗。循环三:吉卜赛人反复出现,“文明成果”花样翻新,事实上是同一层面的交换更替,带给马贡多人的也都是同一种过程:从兴奋走向孤独。
  在小说叙事领域,马尔克斯就这样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时间秩序,建立了一个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复循环的时间性结构框架,应该说马尔克斯找到了表现内容的最好叙事方式。“回忆”是马贡多人与“孤独”签订的体面协议,也是这部作品结构的关键词。这个结构框架本身象征着马贡多人的命运,作者又把深层次的潜台词织入紧针密线的建构之中。马贡多人在挣扎中重复,在重复中循环,在循环中停滞,直至百年大劫才得到最后的解脱――马贡多村是没有历史的。
  与上述结构叙事方式相联系,《百年孤独》的发表诞生了一种全新的创作方法:魔幻现实主义。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奇异的幻象,以奇异的幻象反映真实的生活。《百年孤独》所展示的,是一个建立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重复循环的象征性框架中的现代神话。从叙事方式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时间轮回重复,罗织着大大小小的循环怪圈,所有的人与事都镶嵌于这些怪圈中,小说具有魔幻的特色。课文中,吉卜赛人的磁铁和各种魔术表演,墨尔基阿德斯的非凡经历,少年奥雷良诺不可思议的预见等,都具有魔幻色彩。如果我们阅读全书,感受会更加深刻。书中情节和人物事件常常难以理喻,但又是残酷的真实。它用魔幻的世界,表现不需要多少想象就存在的拉丁美洲的真实生活。正像《唐吉诃德》借助独特的表现方式横扫骑士小说那样,《百年孤独》以亦真亦幻的神话显示出巨大的冲击力,使西方和欧洲不能漠视这位痛苦的拉丁美洲的代言人。1982年《百年孤独》获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与他的作品一起享誉全球。
  应该说,将《百年孤独》节选进教材是很有眼力的,它实在是不可替代的语文教育资源。关于本文的教学,笔者有如下建议:
  第一,学习本文前宜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为理解原作作必要的准备。教师执教本文,《拉丁美洲的孤独》(马尔克斯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大会上的讲演)一文不能不读。
  第二,教学本文,应指导学生切实了解作品所的描写的那种另类生活,以培养学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人文情怀。
  第三,人物形象特别是布恩地亚的形象解读、独有的叙事方式和语言特点的领会可作为教学重点。
  如果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百年孤独》全书的急切愿望,那就值得庆幸。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百年孤独,加西亚.马尔克斯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百年孤独》(节选)二题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