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揭题 学习《山行》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5、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6、介绍古诗 (可用小导游、小画家、小诗人……来表达古诗的意思。) 7、交流: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在朗读熟练的基础上,体会感情。 8、美读古诗 形式多样,体会情感。 三、作业
山行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的景色,体会枫叶传达的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感受诗人豪爽向上的精神。
4、 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中国诗文化的经典
学习过程:
一、 引入
秋天在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笔下是“枯藤老树昏鸦”的凄凉;在清代女诗人秋瑾的笔下是“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悲歌,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眼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牧的《山行》,书写课题,齐读《山行》。
二、 初读感悟
a)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达到流利。
b) 指名读。
c) 师生合作读 学生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三个字
老师读前四个字,学生读后三个字
老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读诗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来,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诗的感觉
生:美
生:快乐
师: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霜叶红于二月花)谁能用自己的理解来说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生: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师:那个字是比的意思?
生:于
师:你是怎么知道“于”是比的意思呢?
生:从课后的注释里。
师:根据诗后的注释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师:那是怎样的枫叶?
生:红艳艳的枫叶
生:象火一样的红的枫叶
师:诗人是在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看到这如火的枫叶的?
生:秋天
生:傍晚
师:你从哪里知道是傍晚?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的“晚”字就是傍晚的意思。
师: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看到了哪些景?
生: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
师:闭上你的眼睛,(师配乐朗诵)
你的眼前看到了怎样的山?怎样的路?
生:高高的山
生:弯弯的小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