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载:曾任过宰相的杜佑生三子:师损、式方、从郁。师损生诠、愉、羔;式方生恽、惠、悰、恂、舀;从郁生牧、页。可见杜牧称杜悰为堂兄。杜悰于元和九年(814)尚岐阳公主(宪宗嫡女),大和初由殿中胡马都尉旋出澧州剌史。杜牧要南下投靠如此令誉之堂兄嫂,协助说情,自然于情理之中。王西平《杜牧评传》记载:大和元年(827)秋,杜牧前来澧洲客游。此间,其堂兄嫂除了陪他叙说家常和议论科举中的引卷、举荐、拜师等相关功夫之外,还专门为堂弟请来了澧州的乡土诗人李群玉、李宣古等作陪,广泛地接触社会,经常到治所四周的农家了解地方风情与民生疾苦,一同寄兴于山水,互相唱和……这一段时间,杜牧深深地感到李群玉的人品好,富有才气,便竭力劝其赴举。写下了《送李群玉赴举》的诗章:
故人别来面如雪,一榻拂云秋水中。
玉白花红三百首,五陵谁唱与春风。
在澧州客游的日子里,杜牧还留下了《登澧洲驿楼寄京 兆韦尹》之绝句:
一话涔阳旧使君,郡人回首望青云。
政声长与江声在,自到津楼日夜闻。
杜牧的这些佳作已经告诉了我们,年甫弱冠的杜牧是为科考,不远跋涉千里来到南方荒远的澧州。他在《窦烈女传》中记叙过此事:“大和元年,予客游澧州,路出荆州……”,那么,他出荆州入澧务必是由湖北公安南坪驿站,经涔阳古道,达澧州治所。据《澧州志》载:“发咸阳,出蓝关,经郧襄至澧土,由此往南经武陵,沅辰牂牁夜郎也,此乃必由之路。”道之所畅,用之所广,既是商运的纽带,又是邮递的通道。南来北往的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文人墨客络绎不绝。自秦汉以来是骚人笔下常歌常咏的行旅胜地,该大道北接南坪驿站,过孙黄驿入澧州北郊的顺林驿站,再绕山顺岭穿过涔河桥,至兰江驿站,再向西南可畅通云贵。当初,杜牧堂嫂(岐阳公主)的出京入澧方行于这条古道。《樊川文集》卷八《唐故岐阳公主墓志铭》载:“尚书出为澧洲剌史,主后尚书行。”杜牧乃官宦后代,出荆州后必是堂堂皇皇的地登上奔赴澧州的官道,潇潇洒洒而来。叭嗒叭嗒的马蹄声,嘎吱嘎吱的车轴声,一曲长旅之乐奏响澧州北域。杜牧此次出行,正当深秋时分,夕阳之下,胭脂般底色的画面,从天幕上挂了下来。“吁”的一声,马车停在山峪谷口,随之车上跳下来那位年轻书生——杜牧。他激情荡漾地享受着大自然特别赐予的南国大礼:经霜的枫叶火了,爆炸似地燃烧着;林峰间的雾气白了,慢悠悠地飘浮着;石砾小径如同沉睡的巨蟒,静卧山腰;几点农家小舍蒙胧地镶嵌于山项。对此奇伟绝特之景,文才极佳,“诗内”功夫绝好的杜牧,此刻摇头晃脑,往返留连,敢说不是在为之逸兴湍飞吗?谁又能说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的美秋佳作——《山行》诗,不就是在这澧州的涔阳古道上,我的家乡枫林山麓而欣然出生的呢?只是因为那小杜好异于人而有意将写诗的地点潜隐在诗句之中,让阅览者以分享含咀之乐罢了。
杜牧南游,名作问世,总算是天赐机缘。而就进士及弟,并制策登科才是一个谋合中的必然。他得益于堂兄附马爷和堂嫂岐阳公主的显赫地位,所以争为其“知已”者不下二十人,其中吴武陵尤为出力。当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由长安赴洛阳时,吴持《阿房宫赋》呈给崔,崔接过一读,也很惊奇欣赏。吴说:“请你在这次主考进士时取他为状元。”崔还在迟疑。吴说:“如果不行,请还我这篇赋”。崔立即应声道:“敬依所教”。于是转向在坐的诸位朝官说:“方才吴太学博士推荐了一位第五名进士。”有人问:“谁?”崔说:“杜牧”。就这样,杜牧果然就中了第五名。得意之际,他写下了《及第后寄长安故人》一绝。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成功地客旅澧洲,教他如愿以偿,不仅是个人顺利地得以雁塔题名,两枝仙桂一时芳。更是为澧州的人文历史著写了辉煌的一页。我为之高声疾呼:家乡的枫林是杜牧笔下的枫林——一颗湖湘的明珠。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