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大中小学语文作品及资料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

 


1.知诗人,解诗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新知语文资料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  
(3)把握朗读重音
(4)学习3、4句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新知语文资料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体会。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新知语文资料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本文来自新知语文
介绍诗人:苏轼


(2)讨论句意


(5)讨论句意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新知语文资料
(4)小结: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新知语文资料
朗读、背诵,说体会。

 

 

 

 

 

 


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本文来自新知语文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新知语文资料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新知教案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效果察新知语文
               不同。新知语文
课题古诗二首――登飞来峰课  时1总课时 新知语文资料
教学
目标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新知教案
2、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新知语文资料
3、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学
重难点熟读、背诵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新知教案
教学
准备挂图
教     学     过     程
环节
预设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新知语文
理  念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古诗

 

 

 

 

 

 


三、总结全诗1.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唐代的三首诗,接下来要学的是宋代的两首诗。先学第一首--王安石的登飞来峰。 1.教师简介王安石。 新知教案
王安石(1021-1086),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新知语文资料
2.教师范读。
教师的点拨下理解诗意。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两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新知语文资料

 

 


3.学生轻吟。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新知语文资料

 

 


1.齐读全诗。
2.说说全诗的意思。
3.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 

 

学习这首古诗,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陶冶学生情操,积累语言、文学知识、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学生认识、鉴赏想象能力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生了解诗的大意后,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新知教案



计宋——王安石——登飞来峰——借景抒怀,登高顿悟

这首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驻足点之高。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绚烂情形体现了诗人生机蓬勃、胸怀革新雄心、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情感色彩的基调。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昔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体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刻意。这两句是全诗的英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久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阵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威风凛凛。虽是铺垫之笔,亦不行轻易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威风凛凛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写景散文精选。他另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其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恐怖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专心,于此诗已见眉目。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由于身在最高层,以是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想的精湛。

这首诗与一样平常的登高诗差别。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气望得远”的哲理。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前者体现一个政治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头脑境界和豪爽气概,后者体现要想取得更好的结果,需要越发的起劲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脉相承,体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一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看法的要领,熟悉到达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征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疑惑。”而苏诗是就否认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以是被事物的假象所疑惑,是由于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视察事物,熟悉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登飞来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