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驱孙中山
中文名称: 孙中山
又 名: 号日新 字德明 孙文 孙逸仙
性 别: 男
生 卒 年: 1866—1925
国 别: 中国
籍 贯: 广东省中山市
生平简介
(1866—19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11月12日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一贫苦农民家庭。幼名帝象。取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父孙达成,早年在澳门当鞋匠,后回乡佃田耕作,兼村中更夫以补家用。母杨氏。兄孙眉(1854-1915),少年时曾为长工,1871年去夏威夷当华工。
1876年,满十岁,入村塾读书。村塾课堂为冯氏宗祠。就读一年,即对传统教学方法反感。(翌年,在夏威夷的孙眉,经济初能自立,回乡完婚。9月,再返夏威夷创业。)
1878年5月,由香港乘船赴夏威夷(檀香山),自述“始见轮舟之奇……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在孙眉开办的商店协助店务。翌年,入火奴鲁鲁(Honolulu)英人主办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学习西方社会政治基础知识、英语、圣经等。
1882年7月,在意奥兰尼学校毕业。同年秋,入美办奥阿厚书院(高级中学)继续读书。次年7月,自夏威夷经香港回国,秋返翠亨村。在海外五年,接受欧美文化科学知识和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开始在家乡抨击封建传统和迷信,发生与挚友陆皓东砸毁村中神像的事。年底,受洗加入基督教。为此遭其兄孙眉训斥。
1884年4月,入香港英办中央书院学习,努力攻读中外书籍。11月辍学,应孙眉召再赴夏威夷。翌年4月,取道日本回国。5月,与卢慕贞结婚。8月,再赴香港中央书院,复学。(是年3月,清军大败法军。6月9日,清政府与法国签定了媚外的“中法条约”。孙中山为此甚为痛愤,自述“始有志于革命”。)
1886年,于香港中央书院毕业,复入美基督教长老会所办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学堂读医学,并兼修中国经史。结识同学郑士良。
1887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学习。结识何启、孟生(P,Manson)、康德黎。在该校进修五年,广泛学习西方政治、军事、历史、物理、农学。后自述“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文之道,而格致政事亦常浏览。”尤爱读《法国革命史》和《物种起源》。
1889年,在香港西医书院继续学习。课余间往来于香港、澳门,发表对清朝政府不满的言论,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人称其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大寇”(翌年结识杨衢云)。致信香山县籍退休官僚郑藻如,提出效法西方进行改良,在香山县倡行兴农桑、禁鸦片、普及教育,然后向全国推广的建议(即著名的《致郑藻如书》)。
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考试成绩为“最优异”;接受康德黎教务长颁发的西医书院第一名毕业执照。是年秋,到澳门镜湖医院当西医师,并开设中西药局,“声名鹊起……户限为穿。”
1894年初,拟《上李鸿章书》,提出改革的纲领:“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春,偕陈少白赴上海。6月,抵天津,未得李鸿章接见,上书亦不为采纳。为此乃“慨然长叹……知和平之手段,不得不稍易以强迫。”11月24日,二十余名进步华侨在夏威夷火奴鲁鲁举行兴中会成立大会,通过了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
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机关。在香港秘密策划武装起义。事泄失败,遭清政府通缉。偕郑士良、陈少白经香港逃亡日本,转赴夏威夷。陆皓东、朱贵全、丘四被捕就义。(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1896年,由夏威夷经芝加哥赴纽约,转渡英国,考察西方政治,在华侨中宣传革命。10月,在伦敦遭清使馆绑架软禁。辛得老师康德黎、孟生等发动舆论力量,才将他拯救出来。这就是有名的“伦敦蒙难记”。孙中山伦敦蒙难的遭遇,获得国际的关注,并成为国际公认的中国革命领导者。为人身安全,孙中山继续在伦敦居留,并在大英博物馆研读政治、外交、法律、军事、矿产和经济等书籍。在伦敦的研究和社会考察,使孙中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有了更大的提升,他的三民主义的思想也更趋完整和成熟。
冬,发表英文版《伦敦被难记》。
1898年10月26日,“百日维新”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仓猝逃至东京。孙中山准备前往慰问,建立友谊。但康有为以帝师自居,自称不便与革命党首领来往,托辞不见。两天后,孙中山委陈少白拜访康、梁,陈少白痛陈满清政府的腐败,非推翻改造不可。道不同,结果不欢而散。
1899年3月2日,宫崎寅藏为了促成两党合作,奔走其间。但康有为自称有光绪皇帝的衣带诏而以勤王领袖自居,并无合作的诚意。梁启超开始也有合作的意思,但当孙中山前往会见时,他又借故谢绝。8月初,梁启超前来会见孙中山。孙中山和梁启超共商合并大计。经过讨论后,梁启超赞同两党合并,并推孙中山为会长,梁为副会长。会后,梁启超将讨论结果汇报给在新加坡逗留的康有为时,康有为非常生气,并派人携带款项到日本,促梁启超立刻赴檀香山办理“保皇党”事务,不得延误。于是两党合作的计划告吹。12月19日,梁启超赴檀香山之前,请孙中山写介绍信,介绍檀香山的朋友给他认识。孙中山不计隙嫌,写信给自己的哥哥和多位侨商,请他们支持梁启超。檀香山华侨接受到信后,对梁启超非常礼遇,并且捐出巨款。梁启超极力向华侨宣传,说“保皇党”和“革命党”原属同流,名称虽然不同,宗旨却是一样的。部分“兴中会”的会员竟然被迷惑,变成“保皇党”的会员。于是梁启超就在檀香山创立“保皇党”,并设立机关报《新中国报》,宣扬保皇思想。
1900年春、夏间,鉴于北方义和团运动,积极加紧策划广州起义。9月,由神户经马关抵台湾,在台北设立起义指挥中心。10月,发动惠州起义,屡败清军,因粮械不济,失败。转赴日本。(是年6月中旬,西方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
1904年,为与康、梁保皇党争夺群众,是年在夏威夷加入致公堂(即洪门,为在美洲华侨中的天地会组织)。此间往来于东南亚、日本及欧美,发展兴中会并组织领导与保皇党的理论斗争。(是年2月,华兴会在长沙成立,黄兴被选为会长。入会者有宋教仁、刘揆一、陈天华等约500人。)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同年7月30日,在东京赤坂区桧町三番黑龙会址召开中国同盟会筹备会议,与会团体包括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科学补习所的代表和国内17省的代表,经过热烈讨论赞同孙中山提出的同盟会十六字革命宗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本友人坂本金弥宅内召开。到会者百余人。大会通过章程草案,推举孙中山为总理,确定十六字宗旨为同盟会政纲,规定东京为本部所在地,本部下设执行、评议、司法三部。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为《民报》撰“发刊词”,将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06年12月2日,在庆祝《民报》创刊周年会上发表关于三民主义的演说,正式提出制订“五权宪法”的主张(五权指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1907年5月,发动潮州黄冈起义;六月,发动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发动钦州、廉州、防城起义;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是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张骞、汤寿潜等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
1908年3月,发动钦州、廉州起义;4月,发动云南河口起义。(是年6至7月预备立宪公会发动国会请愿运动,8月清政府公布宪法大纲,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死。)
1910年2月,发动广州新军起义。(是年,湖南、湖北等五省发生抢米风潮;两广、滇、赣、苏、浙、豫、皖等数省爆发抗捐抗税斗争。)
1911年4月 发动黄花岗起义。10月,武昌起义爆发。(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率先发难,次日占领武昌,是晚占汉阳,同日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时孙中山行抵美科罗拉多州,后游说美欧,取道马赛回国。)12月25日抵上海。26日,被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推举为大总统人选。29日,南京17省代表会议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由沪赴宁。南京城内人民拥街塞巷,欢呼雷动。晚10时,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2日,通电各省改用阳历纪年,以大总统就任日为新纪元开始;1月5日,发布《孙大总统对外宣言》;3月11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4月1日,莅临临时参议院,辞临时大总统职,并发表演说(次日,临时政府迁往北京)。9月,受任全国铁路督办。
1913年(是年3月20日,宋教仁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火车站)3月23日,离日本长崎回国,发动二次革命(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二次革命战争开始),失败后,出走日本。
1914年,劝导逃亡在日的革命党人重新振作,恢复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革命精神,共同组成中华革命党。6月22日中华革命党在东京召开第一次大会,任总理。(是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5月,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对德宣战。)
1915年5月,复函北京学生,揭露“二十一条”真相,指斥袁世凯“袁氏以求僭帝之故,甘心卖国而不辞,祸首罪魁,岂异人任?”10月25日,与宋庆龄结婚。12月,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是年1月,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独占中国;5月9日,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12月12日,袁世凯悍然称帝。)
1917年7月6日,离沪南下,17日抵广州,发动护法运动。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9月1日,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9月10日,中华民国军政府正式成立。护法战争爆发。(是年6月,北方军阀张勋率军入京,胁迫黎元洪解散国会,拥戴薄仪复辟;7月,段祺瑞僭任总理;8月,段祺瑞政府宣布对德宣战;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
1918年5月4日发表通电,被迫辞去大元帅职。指出“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北如一丘之貉。”离粤取道日本返沪。6月26日抵上海,“专理党务,对于时政,暂处静默”,“对于时局问题,实无具体办法”。(是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列宁复函孙中山,向“中国革命的领袖”致敬,“共同进行斗争”。)
1919年5月,《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付梓。5月28日发表《护法宣言》。10月10日,宣布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加“中国”二字,以区别1912年的国民党),并公布规约,“以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为宗旨”。(是年5月4日,爆发五四运动;6月3日,上海工人罢工支持学生运动。)
1920年在上海。开始接触苏俄人士。
1921年4月7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举行,通过《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5月5日,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10月10日,《建国方略·物质建设》付梓。10月13日,出席国会非常会议,宣布赴广西,准备取道湖南出兵北伐。12月4日,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12月23日,会见李大钊介绍前来的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是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2年2月3日,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4月16日,因湖南军阀赵恒惕拒绝北伐军过湘,遂指令各军集中梧州,召开军事扩大会议,决定“出师江西”,“以大本营设于韶州”。6月16日,陈炯明叛变。8月9日,因北伐军迭次受挫,腹背受敌,决定离粤返沪。8月23日,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交谈,并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
1923年1月1日,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1月2日,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次日公布《中国国民党总章》。1月26日,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复命廖仲恺与越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2月21日,离沪经香港抵广州,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10月25日,在广州召开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委任廖仲恺、谭平山组成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11月12日,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12月24日,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英干涉中国内政。年底,李大钊抵达广州,积极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是年1月1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6月1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9月2日,苏联政府代表加拉罕到达北京。)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总理身份担任主席,提出并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国共合作的宣言和文件。1月25日,为哀悼列宁逝世,电唁苏联政府并发表讲话。2月23日,下令筹办黄埔军校,命廖仲恺负责筹备并兼筹备委员会委员长。4月12日,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8月20日主持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第六次会议,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界革命运动草案》。9月18日,发布《北伐宣言》。同月,移师韶关,举行北伐誓师典礼。11月10日,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11月12日,偕宋庆龄离粤,取道日本长崎、神户北上,一路多次发表演讲。12月4日,抵天津,当晚肝病复发。12月31日,扶病由津入京,发表《入京宣言》。(是年,1月21日列宁逝世;9月10日,中国共产党发表第三次对时局宣言,号召反对帝国主义,推翻封建军阀政府;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
1925年1月26日,病势加重,入北京协和医院手术,确诊为肝癌。3月12日,因患肝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0岁。逝世前夕签署的遗嘱,包括《国事遗嘱》、《家事遗嘱》和《致苏俄遗书》三个文件。在国事遗嘱中,他总结了40年的革命经验,得出结论说:“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发出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号召。指出,要按他“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在家事遗嘱中,说明将遗下的书籍、衣物、住宅等留给宋庆龄作为纪念,要求子女们继承他的革命遗志。在致苏俄遗书中,阐明他实行三大革命政策,坚持反帝爱国事业的坚定信念,表示“希望不久即将破晓,斯时苏联以良友及盟国而欣迎强盛独立之中国,两国在争世界被压迫民族自由之大战中,携手并进,以取得胜利。”
1929年,遗体由北京移葬南京紫金山。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
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