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考:就业率不是填报志愿的第一标尺
人们常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这说明填报志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甚至决定了考生今后的命运。在报考中,很多家长极易将某专业的就业率作为孩子填报志愿的第一标尺,而考生如果在这时候任由家长一手操办,很有可能会因此抱憾终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考生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不少人会依照家长的意思,极其关注热门专业,认为热门专业以后容易就业。而其所认为的热门专业,也主要是依据近几年和目前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并不能代表将来。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李元元教授认为,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一方面,许多考生因此而忽视了自身的个性特长,一窝蜂地报考热门专业,学习之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或者根本不喜欢这个专业。另一方面,社会变化那么快,谁敢保证4年后在大学毕业时,现在的热门专业仍然热门依旧,不会达到饱和,或者变成冷门专业?而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经济飞速发展,或许会带热一些现在看起来冷门的专业,甚至会催生出更多新兴的行业。
依据就业率填报志愿,还会导致志愿“扎堆”的现象,使竞争加剧,录取门槛提高,一些很有希望被其他专业录取的考生可能因此而落榜。显然,在填报志愿时不可一味将目前的就业率当作第一标尺,无论考生还是家长,都应该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热门和冷门专业。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冷热门专业随时有变化的可能。
既然不能将就业率当作填报志愿的第一标尺,那么填报志愿时应该依据什么呢?一位多年担任高三班主任的老师介绍说,志愿填报首先应依据多次模拟考试的分数,二要考查自己成绩在学校所居的位置,三要考虑学校在本地区的位置,自己就读的是普通高中还是示范性学校?近年的高考情况如何?每个考生都要在高考前结合几次模拟考试的成绩,结合上述三个方面客观评价出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不仅要看在班里、年级里的名次,还要看在当地(县、区、市)的位置,再结合该地区近几年高考的成绩,便可大致推算出自己在高考中的位置,可以冲刺哪一个批次的学校。由于高校录取考生,是按照填报志愿的考生分数高低依次录取,直到录满为止,因此一个考生成绩居于所有考生中的哪一个位置,比其绝对的分值高低更具有实际意义。
李元元教授说,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应综合考虑自身的成绩和个人的兴趣点。通过前者可以先圈定报考的院校,通过后者可以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所以,倘若一味注重名牌学校或热门专业,着重目前的就业率就过于狭隘。高考填报志愿是考试之外的另一场考验,考生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就是要认清自己的实力,确定自己在高考中的位置,并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知彼,就要全面了解招生形势,详细了解报考学校的录取情况,综合分析各专业的就业趋势。
总之,考生填报志愿也应放远眼光,切勿盲目跟风,最好能将专业选择与个人的性格爱好及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冷静科学地填报好志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