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试卷
一、 积累运用(共22分)
1、 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当前,海峡两岸关系正处于一个极其关键的时刻。陈水扁为了一己之欲、一党之私,借岛内选举之际大sì推行“台独”路线,甚至公然抛出“公投制宪”的“台独时间表”,wàng图改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zhì使两岸关系陷入严重危机之中。中台办、国台办授权声明已经表明,坚定hàn卫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制止“台独”分裂活动,已成为摆在海内外全体中国人面前最紧迫的任务。
2、 默写(8分)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不亦乐乎? ,不亦君子乎?
(2)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也。 (3) ,思而不学则殆。
(4)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5)择其善者而从之, 。 (6) ,不诽不发。
3、 用符号修改下列语段中的错误(符号可以不全用)(4分)
删除号 调位号 增补号 复原号 换用号
我市体育健儿昨天凯旋胜利归来,市体育局负责人和群众代表到车站热烈欢迎。在本级省运会上,我市共获得篮球、乒乓球、按马、举重和女子花剑5枚金牌,是我市省运会以来最好的成绩。为此,市政府因而为这些运动员每人记功一次。
4、 探究题(6分)
(1)阅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6分)
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船长,当他的货轮卸货后在浩瀚的大海上返航时,突然遭遇到可怕的巨大风浪,这时,老船长果断地命令水手们立刻打开货舱,往里面灌水。随着货舱里的水位越升越高,船一寸一寸下沉,依旧猛烈的狂风巨浪对船的威胁却一点一点减小,货轮渐渐平稳了。
在某一上区的著名旅游景点,有一段被当地人称为“鬼谷”的最危险的路段,路窄坡陡,两边万长深渊,每当导游们带队到这里时,一定要让旅客们挑点或扛点什么东西。据说这里以前发生过好几起事故,都是迷路的旅客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不小心掉下去的。当地人,每天从这条路上挑着东西来来往往,从来没人出事。
二、阅读理解(共48分)
(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8题。(13分)
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
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前喀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前喀作响的挂灯每往
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
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
"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
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
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
伽利略拒绝停止他的实验,因此他们就决定将威胁付诸行动。与亚里土多德的教导相反,伽利略认为,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这帮教授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除了傻瓜,没有人会相信一根羽毛同一颗炮弹能以同样速度通过空间下降。"现在正是揭穿伽利略的荒唐,叫他永世不得翻身的时候了。他们要让他在大
学的全体教授和学生面前当场出丑,使他愚笨的学说当场被揭穿。
伽利略很乐于接受这个挑战。为这次"表演"选定的地点是比萨斜塔。指定的日期到了,教授们穿着他们的紫色丝绒长袍,整队走到塔前。学生们和镇上的很多人则走在这些人的前
面。大家吵吵嚷嚷,兴高采烈,准备看伽利略出洋相,对他的人品宣判死刑。
当伽利略一步一步爬上斜塔时,大家都嘘他。他一只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铅球,另一只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铅球。时间到了,伽利略让两个铅球从塔顶同时落下。大家先是一阵嘲弄的哄笑--然后随之是大吃一惊的窃窃私语。难以相信的事情真的发生了!两个重量不同
的铅球,同时从塔顶下落,同时越过空中,同时落到地上。
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
5、选文中叙述了哪两个实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4分)
6、什么是“自然的节奏原则”和“自由落体定律”?(4分)
7、作者为什么称反对伽利略的教授们为“这帮教授”,而不是“这些教授”?(2分)
8、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其中是否有什么规律?(3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2题。(9分)
牛 顿
牛顿(Isaac Newton,1643~1727)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经典力学体系的奠基人。
牛顿1643年1月4日(儒略历1642年12月25日)诞生于英格兰东部小镇乌尔斯索普一个自耕农家庭。出生前八九个月父死于肺炎。自小瘦弱,孤僻而倔强。3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继父去世,母亲又带3个弟妹回家务农。在不幸的家庭生活中,牛顿小学时成绩较差,“除设计机械外没显出才华”。
牛顿自小热爱自然,喜欢动脑动手。8岁时积攒零钱买了锤、锯来做手工,他特别喜欢刻制日晷,利用圆盘上小棍的投影显示时刻。传说他家里墙角、窗台上到处都有他刻划的日晷,他还做了一个日晷放在村中央,被人称为“牛顿钟”,一直用到牛顿死后好几年。他还做过带踏板的自行车;用小木桶做过滴漏水钟;放过自做的带小灯笼的风筝(人们以为是彗星出现);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了一架磨坊的模型,等等。他观察自然最生动的例子是15岁时做的第一次实验:为了计算风力和风速,他选择狂风时做顺风跳跃和逆风跳跃,再量出两次跳跃的距离差。牛顿在格兰瑟姆中学读书时,曾寄住在格兰瑟姆镇克拉克药店,这里更培养了他的科学实验习惯,因为当时的药店就是一所化学实验室。牛顿在自己的笔记中,将自然现象分类整理,包括颜色调配、时钟、天文、几何问题等等。这些灵活的学习方法,都为他后来的创造打下了良好基础。牛顿曾因家贫停学务农,在这段时间里,他利用一切时间自学。放羊、购物、农闲时,他都手不释卷,甚至羊吃了别人庄稼,他也不知道。他舅父是一个神父,有一次发现牛顿看的是数学,便支持他继续上学。1661年6月考人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作为领取补助金的“减费生”,他必须担负侍候某些富家子弟的任务。三一学院的巴罗(Isaac Barrow, 1630~1677)教授是当时改革教育方式主持自然科学新讲座(卢卡斯讲座)的第一任教授,被称为“欧洲最优秀的学者”,对牛顿特别垂青,引导他读了许多前人的优秀著作。1664年牛顿经考试被选为巴罗的助手,1665年大学毕业。
在1665~1666年,伦敦流行鼠疫的两年间,牛顿回到家乡。这两年牛顿才华横溢,作出了多项发明。1667年重返剑桥大学,1668年7月获硕士学位。1669年巴罗推荐26岁的牛顿继任卢卡斯讲座教授,1672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1703年成为皇家学会终身会长。1699年就任造币局局长,1701年他辞去剑桥大学工作,因改革币制有功,1705年被封为爵士。1727年牛顿逝世于肯辛顿,遗体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牛顿的伟大成就与他的刻苦和勤奋是分不开的。他的助手H.牛顿说过,“他很少在两、三点前睡觉,有时一直工作到五、六点。春天和秋天经常五、六个星期住在实验室,直到完成实验。”他有一种长期坚持不懈集中精力透彻解决某一问题的习惯。他回答人们关于他洞察事物有何诀窍时说:“不断地沉思”。这正是他的主要特点。对此有许多故事流传: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的成就,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中概括得最为完整:“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这里着重从数学、光学、哲学(方法论)等方面的成就作一些介绍。
9、一般来说,历史上一些有成就的都经历过一些困难和挫折,正是这些困难与挫折,磨炼了他们的意志,激励他们不甘失败的斗志,从而最终获得了成功。依据本文你是不是能以牛顿为例谈谈这方面的体会。(3分)
10、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一下子就取得的,它有一个过程。牛顿也是这样,小时侯他便表现出了一些天赋,你能否从文中找到一些例子来说明?(3分)
11、牛顿的成长经历也反映在许多科学家身上,你是否可以再举一两个例子?(3分)
(三)、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13—16题(共12分)
野 蔷 薇 苔
野蔷薇的花多姿多彩,好看得很,并且,野蔷薇苔也是很好吃的。我们童年的春天,在原野上,见到野蔷薇抽苔了,就会很高兴地给摘下来,除掉柔柔的刺,剥去鲜嫩的皮,剩下
一根翡翠样的杆儿,咬在嘴里,那味儿就甜在整个童年的记忆里了。
现在也常在故乡见到这样的野蔷薇苔,见了也仍然像孩子一样将它给摘下来,去刺剥皮
然后给吃掉。人见了就很不理解,怎么会有这种嗜好呢?其实别人不知道,这是在回味童年,童年是最难忘的,童年养成的习惯,有时到老也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来。
最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春荒,为了度过那一段青黄不接的日子,家里的粮食只能省着吃,因此我们每顿只吃个半饱,这样,到野地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可以这么说,我们小时候喜欢春天,绝不是因为春天里鲜花和蝴蝶,而是因为春天里有给我们果腹的野蔷薇苔。
朱洪武小时落难,吃过野菜马兰头,后来他做了皇帝,也仍然不忘这种野菜,每年都让御缮房做一道马兰头菜给他品尝,我不知他是不是品出了当年的滋味,但有一点却是可贵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当了帝王而忘了苦难的童年。
我当然没有朱皇帝的大富大贵,但帝王和平民百姓的某些情感却有共通之处,那就是所谓的童年情结。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故乡山原上的野蔷薇是那么多,一丛丛一簇簇的,有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每人摘了一大把,然后躺在草地上慢慢地捋刺、剥皮,再品尝。我们将嘴唇吃得发绿,这样,不说家里省点儿粮食,也起码在这一天里不至于太饿肚子。
俗话说:"常将有日当无日,莫在无时想有时。"我现在的日子自然比过去好得多了,但我从来没有因此忘记童年的野蔷薇苔。他常使我对生活怀有一种忧患意识,谁也不敢保证将来的世界就绝对没有战争,没有饥饿……而那时,我们是不是还会轻而易举地就能找得到那漫山遍野的野蔷薇苔呢?
我因此而感谢生长粮食和野蔷薇苔的土地,更因此而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12、作者在第三段中写道:“到野地里去摘野蔷薇苔既符合我们童年的天性,同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中“童年的天性”与“情理”的分别指什么?(2分)
13、作者回忆童年,表达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童年情结”和“忧患意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14、全文最后一句两次使用“因此”一词,作用是什么?(3分)
15、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的“童年情结”或你童年的“忧患意识”。(3分)
(四)阅读《梵天寺木塔》,完成16—19题。(14分)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6、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3分)
①_______ ____ ②_______ ____ ③_____ ______
17、解释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患其塔动( ) ②故如此( )
③未布瓦( ) ④贻以金钗(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六幕相联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9、“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文(共30分)
20、有一个孩子,伸手到一个装满榛果的瓶里去,他尽其所能地抓了一把榛果,当他想把手收回来时,手却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愿放弃榛果,又不能把手缩回来,不禁伤心地哭了起来。一个旁边的人对他说:"你知足些吧!只拿一半,让你的拳头小一些,那么你的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拿出来了。"在生活中,有时候只有放弃才能得到,但许多人却不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一味地想要获得,不想放弃,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 请以"放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肆 妄 致 捍 2、略 3、①删除“凯旋”或“胜利归来”,②“本级”改“本届”,③“按马”改“鞍马”,④“我市”后面添“参加”,⑤删除“因而”。 4、人生的很多时候,只有背负沉甸甸的重任,才能稳步前进。 5、摆的实验和自由落体实验。 6、垂直摆动的物体不管往返距离是大还是小,每次往返摆动的时间是相同的;如果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就会同时落地。 7、表明了作者对反对伽利略的教授们的轻蔑。 8、略 9、牛顿出生于一个自耕农家庭,八九个月大时父亲死于肺炎,自小瘦弱。3岁时母亲改嫁,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继父去世,母亲又带3个弟妹回家务农。不幸的家庭生活与他后天的刻苦与勤奋是分不开的,正因为遭受了这样的不幸,他的意志才得到了磨炼,才奠定了成功必备的品质。 10、喜欢刻日晷;做带踏板的自行车;做滴漏水钟;放风筝;用小老鼠当动力做一架磨坊的模型等。正因为牛顿小时候就热爱大自然,喜欢动脑动手,这样一种习惯才使他逐步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功。 11、从小腿残疾、家境贫寒的数学家华罗庚,坚持科学真理被活活烧死的布鲁诺等。 12、活泼;用野蔷薇苔充饥,以度春荒。 13、对童年的事,永远怀着美好的回忆;在过好日子时,不要忘记苦难和饥饿。 14、形成抒情式议论,点明珍惜来之不易生活的主旨。15、略
16、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
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
17、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18、略 19、见课后练习二 20、作文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