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独秀在重庆的最后岁月
|
东西难道也不行么?你再坚持,我就立即告辞!”见老朋友如此,陈独秀只好收下。 对陈独秀经济上帮助最大的恐怕要算杨鹏升、邓仲纯等人和北大同学会了。陈独秀曾写信告知杨鹏升要去重庆治病。杨得知后即寄了300元给陈。此后杨鹏升又陆续给陈汇款达数千元之多。不仅如此,杨鹏升还先后转交了名为“晋公”的匿名人士送给陈独秀的2200元。这些在当时确实给陈独秀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北大同学会”也每月定期资助陈独秀300元,而且还委托罗汉具体照顾陈独秀的生活。罗汉在1939年5月重庆大轰炸中遇难后,该会委托何资深照顾陈独秀。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陈独秀的晚年生活将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陈独秀是个个性强烈的人,无论经济上如何困苦,他都不会牺牲原则去接受别人的帮助。他曾致信杨鹏升说:“素无知交者,更不愿无缘受赐。”对不留姓名的晋公,他多次表示一旦得知将全部奉还。另外他对于国民党政府的官员(以“北大同学会”名义除外)或共产党的叛徒,不管是否出于何种动机,都一概拒绝。当时在国民党政权中任职的罗家伦、傅斯年曾送一些钱给陈独秀,但陈坚决不收。并说:“你们做你们的大官,发你们的大财,我不要你们的施舍,不要你们的救济。”使得罗、傅二人相当尴尬。当时国民政府的教育部长朱家骅也曾给陈独秀送过一张5000元的支票,但被陈拒绝了。后来,朱家骅又托张国焘转交,又被陈拒绝了。张国焘又托邓学稼寄赠,陈独秀还是没有收。对此,陈独秀是有他的苦衷的。他曾对邓仲纯说:“这些人的钱是不能收的。我宁愿饿死,饿死!收了他们的钱,是非多。王明、康生对我人身攻击的那件事,弄得我够苦的了。”为了避免卷入政治是非,陈独秀才会表现得那样近乎绝情。 1942年5月12日,陈独秀听信偏方,喝了发了霉的蚕豆花煮的汤,引起腹胀不适。13日,包惠僧来看他,他一高兴,吃了许多四季豆烧肉,夜里呕吐不止。此后,病情一日重甚一日,不见好转,最终在27日病逝。6月1日葬于鼎山山麓康庄,1947年由其子陈松年迁回安徽省安庆市重新安葬。 陈独秀死后,《时事新报》《新民报》发表评论说:“年轻时代的陈独秀,向偶像宣战,一种凌厉之气,不失为一个先驱者。”同时,文章也评价晚年的陈独秀,说他“究竟是一个操守者,因为我们还得到了他身后萧条的消息”。对于陈独秀的个性,恐怕鲁迅的概括更精炼:“假如把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树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支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这就形象地描绘出陈独秀待人坦诚、耿介固执的鲜明个性。这种个性也是造就他成为一个“终身反对派”的悲剧人生的主要原因。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陈独秀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陈独秀在重庆的最后岁月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陈独秀:“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