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允强
曹春晓从事钛合金研究四十六年,使我国航空系统变形钛合金专业从无到有,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他成功掀开中国航空发动机用钛史的第一页,并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钛铝系金属化合物,显著减轻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结构重量。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科院院士,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曹春晓,从事钛合金研究46年生涯中,为我国航空用钛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我国航空用钛的开路先锋!他的一系列科技成果,曾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光华一等奖等,2001年又荣获航空报国金奖--航空最高奖。
掀开中国航空用钛新篇章
那是1965年冬,在成都航空发动机厂,曹春晓率领科研组成功研制出的钛合金叶片已装在航空发动机上准备试车。一位厂领导对这种新型产品的可靠性十分担心,打算将他们已经装好的钛合金叶片拆下来。因为万一要是失败了,破碎的钛合金叶片会把后面的一系列叶片和其它零部件打坏,会使近百万元的整个发动机毁于一旦,造成的经济损失难以挽回,而且使他们的生产任务难以完成。曹春晓的心也是悬著的,科学试验总是要担风险的,但他经过科学分析后认为已把风险降低到很小程度。因此,他就找到厂领导反覆做工作。最后,厂领导被说服了,同意进行发动机试车。试车开始后,一分钟、一小时、一天过去了……发动机运转正常,各项测试资料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看著眼前的情景,曹春晓是喜极而泣,它的成功将掀开中国航空发动机用钛史的第一页。
「文革」开始后,手下一名工作人员贴出一张「资产阶级学术权威--曹春晓」的大字报,妻子张联看见后心里十分不安,为人坦率的曹春晓就对妻子说:「我才32岁,就成了学术权威,这太抬高了我了。今后更得加倍勤奋工作,来报答他们的鼓励。」只要心中有个「太阳」,事事乐观向上,就有一种所向无敌的力量。这就是曹春晓做事的原则。
经过他的科研组联合攻关,使中国的五、六种航空发动机都先后装上了多级TC4钛合金叶片和压气机盘,取代了原来笨重的钢叶片和钢盘,使发动机单台重量明显减轻,显著地提高了发动机的推重比,为中国空军装备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TC4技术鉴定会指出:「TC4钛合金产品的组织性能达到了国际及美国宇航材料标准。它的研究成功为我国钛工业的发展和在航空工业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项目研究多方面领先国际
国家「六五」科技攻关项目,将温度可达500℃的热强钛合金TC11列在其中,这是一种新型航空发动机的急需使用材料。当年,国家计委已经批准用五百万美元进口这种钛件。曹春晓想,外国人能干的事情,咱们中国人也能干出来。于是,他率领课题组进行研究。经过反覆试验和论证,他创造性地提出高低温交替锻造工艺,这是一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工艺,使TC11钛合金材料和模盘锻件的组织性能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并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超过他们。
由于产品及时研制成功,于是,进口计划停止执行,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外汇。同时,该项目还有效地挖掘国内现有生产潜力,使国家计委已批准用来新建一条钛锻件生产线的逾六百万元投资被节省下来,仅航空部内锻造厂的产值在1980至1984年就增加了三千万元。
TC11钛合金研制成功,解决了两种新型航空发动机的急需,为两种新型歼击机的试飞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为空军装备更新换代作出了重要贡献。瞄准科技前沿发展,不断进行技术攻关,这是曹春晓对科研工作执著追求的火热信念。
后来,他了解到国外有人正在研制一种使用温度可达700℃的金属化合物Ti3A1。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他提出立项论证报告,被列入国家863高科技项目。不久,他的科研组亦成功地研制出国内最大的Ti3A1锻件和零件。1990年底,国家高科技项目进行「七五」阶段的评审,该项目评为A级。他也获得了国家科委和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领域专家委员会授予的重要贡献奖状。其后不久,Ti3A1制成的零件在黎阳发动机公司装机首次试车成功,在1996年1月评审验收中被国防科工委和中国航空总公司专家组评为A级。1996年12月通过部级鉴定。专家们认为,该项目在实用化关键技术等多个方面都居国际领先地位。
他还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结合的原理,创立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存在于钛合金材料及零件中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首先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β转变组织形态和综合性能,创立BRCT热处理技术;利用形变--相变联合机制,创立钛合金急冷式β热变形强韧化技术;深入研究钛合金的强化机制、阻燃机理、疲劳裂纹扩展特征等基础问题,并相应地取得创造性成果。
从小立下报国志
曹春晓于1934年出生在浙江上虞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