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图书《院士科普书系》已经出了3辑共约90部著作,涉及的作者多达一百多位。是什么因素促使如此多的院士参与这项重大的科普工程?他们是如何看待科普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又有哪些酸甜苦辣? 带着这些问题,1月7日,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一个简单而又雅致的客厅中,笔者拜会了《材料世界的天之骄子》一书的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春晓先生(该书另一作者为郝应其先生)。 为什么要做科普?
“科普非常重要,我自己的体会就很深。”刚一见面,曹先生就聊起了自己所热爱的科普工作:“小时候,我看过一些科普书,它们讲了苹果坠地、阿基米德洗澡等故事。从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出发,牛顿、阿基米德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浮力定律。这对我启发很大,激起了我对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的指引,我才走上科研之路的。” 大概就是因为受过科普之益,有强烈回报心理的曹先生也热心于从事科普工作。以前主要是通过演说,近年来则直接响应了“两院”院士大会的号召,开始从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出来亲自创作科普著作。“研究工作、社会活动很多,我的时间确实非常紧张。但我国公众当前的科学素养还相当低,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这样的状况当然是不足以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的,也不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怎么办?必需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普及事业。谁做这方面的工作?科学工作者责无旁贷。而我是其中的一员。所以在犹豫了一段时间后,我还是申报了这样一个题目。”曹先生这样告诉笔者。 科普是一种创新性的劳动
在一年左右的写作过程中,曹先生深刻体会到了科普创作的艰难:“我觉得做好科普是挺难的。必须深入浅出,把复杂、深奥的问题用通俗、流畅的语言讲出来,激起各式各样原来不大懂的人的兴趣,使外行们弄懂少数人所钻研的学问,理解它们。这个东西,其难度我觉得不比写一篇比较高深的论文容易。” 他告诉笔者,和普通民众所理解的不一样,写科普文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从高到低、把高品质的科学知识降低为低品质的知识的过程。它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虽然和科学研究有区别。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既要深刻领悟自己所表述的内容,又要考虑认识的规律问题以及读者的接受心理;既要有理,又要有趣;既要准确、透彻,又要生动、活泼;既要抓住精髓,又要文笔流畅。写学术论文,面对的是同行,很容易让大家明了自己的工作;写科普文章,面对的是外行,还必须时刻考虑他们的知识、心理状况,否则就没什么效果。 “要使外行发生兴趣,要激起他们的求知欲,这就必须加入创造性的劳动。”曹先生如是说。 曹先生告诉笔者,做一个好的科普作家很难:“既要有理科背景,又得有良好的文笔;既得懂科学,又得擅艺术,这样的人是很难找的。” 他坦言:“我自己还不够格!” 对于凝聚了自己很多心血的《材料世界的天之骄子》一书,曹院士也直言自己并不满意:“如果能更多地挤些时间出来,它本来可以更好一点。” 其实曹院士对自己是要求过严,近乎苛求了。《材料世界的天之骄子》一书实践了曹先生关于科普的思想,图文并茂,从历史谈起,从感性认识谈起,书名、章名、节名用语雕琢,正文文笔流畅,确实做到了深入浅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已令作为完全外行的笔者对“崛起的第三金属”、“古老而又年轻的陶瓷”、“机敏善变的形状记忆材料”、“吞吐自若的储氢合金”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曹先生的基本要求——“对于我们这本书,我希望本来没接触过航空材料的人看了以后也能懂”——已经较为完好的达到了。 需要扭转对科普的偏见
谈到当前的科普现状时,儒雅的曹院士语调有些沉重:“虽然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科普工作,于2002年6月颁布了《科普法》,并在2002年底召开了第三次科普大会,但科普活动确实还存在一些障碍。” 他告诉笔者,目前明显的障碍至少有三处。 其一是时间,对他这类有心做科普、但又工作非常繁忙的人而言,这是个大的问题。 另一障碍是水平。在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专才教育体制下,文与理没能得到很好的交融,学文的常不懂科学,学理的常文字干瘪,而科普创作需要通才,需要科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这方面的优秀人才远远不够。 还一个非常大的障碍是社会对科普的偏见。在一些人的眼中,“科普这玩意儿不算什么”,是已经没什么科研能力的人所从事的一种层次较低的活动,科学工作者做科普纯粹是不务正业。所以创作科普作品常常报酬很低;而且在评职称时,有时候反而会带来负作用。需要耗费大量精力才能得到的成果难被承认,这使得不少中青年科学工作者不愿意或者不敢堂堂正正地从事科普创作。 曹院士认为,这种看法当然是有问题的。科普创作确实和科研有区别,但这不等于科研有创新性,科普没创新性。科普是另一种高水平的创造性劳动。科普写得好不好,反映了作者在科学上的思路清楚不清楚。理解不深,对一个问题就不可能讲得透。水平不高、思路混乱的人是不可能写好科普作品的。科普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的文艺、写作水平,还反映了作者对相关学问的理解深度,所以是学术水平的一种反映。 曹院士告诉笔者,“两院”院士会议号召院士做科普、徐冠华部长在全国科普大会上肯定科普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这都反映了一种态度,都反映了有关部门对科普的尊重,但这种态度、这种看法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下去。 作者:熊卫民 转自:三思科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