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以“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比喻事物有一定的归宿,说明追根溯源是人类的天性。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表明血缘关系的符号,也就是人的根。因此,要实现寻根谒祖的夙愿,就必须先弄清自己姓氏的来历、祖先及发源地。
中华姓氏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数以万计。姓肇始于母系氏族制时期,氏兴起于父系氏族社会,后合二而一,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或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或源于国名、邑名、地名,或出自先人的名字、爵位、谥号、官职、技艺、著闻之事,或系赐姓、改姓,大抵都有一番来历,有的还蕴含着一段生动有趣的故事。
颛顼是上古时代部族首领,《史记》将他列为五帝的第二位,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中国史稿》说“颛顼也属于夷人的一个分支系统”,“较早融入华夏族”。他二十岁登帝位,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命管理体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在位78年而崩,死后葬于顿丘。《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说:“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顿丘,《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注“在今河南浚县北”;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应在今内黄县南30多公里处。从其居地与葬地来看,颛顼活动的中心在濮阳及其周围一带,没有大的迁徒。关于颛顼族的分支,《左传·文公十八年》有这样一段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敱、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所谓八恺,有人解释为“八个才德之士”,看来可能是八个氏族,但因文献不足,其后来的状况已不可考。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
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因生于姚墟,故姓姚,为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将他列为五帝的最后一位,古人称他是“圣明之君”。《帝王世纪》说:“舜居蒲坂。”蒲坂故城在今山西永济县北。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驩兜和三苗等4人,举八恺、八元,天下大治。尧云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一说舜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苍梧。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舜在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媯汭(媯水弯曲的地方),舜的后代有的以水命姓,就姓媯。舜的儿子商均,被禹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商均的33代孙媯满被周武王封于陈,此后衍生出一些姓氏,其中被列为当今120的即有陈氏、袁氏、田氏,以及王氏、胡氏、夏氏、陆氏的各一支。
禹为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系鲧之子,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告城镇)。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史记·夏本纪》说:“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而《世本·帝系》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鲧是禹之父,那么应是“颛顼六代而生禹”。司马迁在《夏本纪》篇末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一作斟氏、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当今120大姓中第55(现为第64)夏姓,有一支便是由夏后氏省文而形成的;第29(现为35)董姓,有一支便是从辛氏衍生出来的。
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祝融”是帝喾时的火官,原由吴回之史重黎担任,挌由吴回继任。对此,《史记·楚世家》有详细记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合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祝融”被后人尊为火神。《国语·周语上》说:“昔夏之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