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王,名姬钊,是成王长子,在位26年,但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定位在25年,有争议。
周公还政成王后,成王从政15年而逝世。成王病危时,担心太子钊不能胜任,便将其托孤于召公奭和毕公高,并写下遗嘱,要求众大臣严格恪守文王和武王的遗训,辅助太子治理好天下。成王逝世后,召公和毕公率领诸侯,带着太子钊去拜谒先王宗庙,用文王、武王开创周朝王业的艰难反复告诫太子要力行节俭,戒除贪欲,专心治理国政,并写下《顾命》,重申了成王遗嘱,要求众大臣尽心辅佐太子钊。于是,太子钊才登位为王。
康王即位后,立即通告天下诸侯,向他们宣告文王、武王的业绩,反复加以说明并写下了《康诰》(《康王之诰》),这篇文章除了宣告了文王、武王业绩外,还公布了军事、法律等治国政策。可见,康王写这些东西是酝酿了很久的,早在做太子的时候人家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了,只不过没有让人看出来罢了。
康王牢记祖宗遗训,继续推行成王在位时的国策,并进行了部分优化。他安心国事,勤于政务,使当时的农业、工业和经济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国库丰裕、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更重要的东南方向的少数民族区域比较稳定,没有出现什么乱子。
但是,有一件事,一直令康王无法心安,那就是西北边界问题。
当时在周国西北,活跃着一支游牧民族,他们的名字叫鬼方。这个民族在武丁的章节曾经涉及,当时武丁将他们击败,但是并未消灭,他们只是臣服于商。商朝末年,统治黑暗,鬼方趁势南下,专心从事抢劫活动,同时还进行杀人放火,但因为纣王热衷于征伐东夷,而不把鬼方放在心上,所以使得鬼方气焰十分嚣张。直到文王大败犬戎,鬼方才有所收敛,等到武王灭商后,他们见周军强大,便臣服于周,被武王划在泾、洛以北,并按时向周朝纳贡。不久后,中原爆发三监之乱,周公东征,姜子牙镇守东部,召公奭负责稳定周室,西北边界失去了控制。鬼方看有机可乘,便从歧周(今陕西岐山)以西和陇(今陕西干阳、陇县)之间对周朝进行侵扰,进而威胁周都镐京。后来,三监之乱被平定,周国内部局势趋于稳定,成王从政后将国家治理得很好,鬼方于是悄悄地转向到其他地方去进行游牧。但是还是时不时地回来对周朝西北边境进行劫掠。
成王在位期间,东夷尚有少部分民族不服周管,成王曾对其用兵,虽然获胜,但也消耗了国力;等到康王即位后,鬼方依然在周西北干缺德事,康王意欲用兵,但考虑到国家的军事力量尚未有充分的把握将其击败,便一忍再忍,增强国力,以待时机。
游牧民族没有地种,只有两件事可做,一是放牧,二是抢劫。他们见周康王没什么脾气,便更加嚣张起来,不把周军放在眼里,但是他们不知道,有个词叫做“欲擒故纵”。
周康王二十五年,康王认为国内政治稳定、国力充足,而且鬼方放松了对周军的警惕,时机已然成熟,便果断作出征伐鬼方的决定。
周康王任命盂为大将,率大军进攻鬼方。鬼方见势,调兵迎战。盂先派两支小部队骚扰鬼方左右两翼,然后率主力冲击鬼方前阵。鬼方二十多年没有遇到周军抵抗,根本不把周军放在眼里,但等到真正交战的时候却发现,周军士兵斗志昂扬,作战英勇。这么多年过来,鬼方只懂得抢劫,却忘记了怎么打仗,很快就被周军打残,迅速被击退。但是鬼方不死心,组织部队又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作战,结果比上次输得更惨。周军通过两次大战,共斩杀鬼方四千八百多人,俘获四名首领和一万三千多名士兵,同时还缴获了大量牛羊和车马。鬼方无奈,只能逃跑,最终跑到了汫陇和岐周以西。
康王闻知胜利喜讯,十分高兴,便将这场战争用文字铸在一尊500多斤重的大鼎上,该鼎于清朝中期被发掘,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鬼方被赶跑后,周朝的边境得到了很长时间的稳定,周朝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盛世。
之后,康王在周文王庙即酆宫(今陕西省户县东五里)举行诸侯大会,史称“酆宫之朝”。康王命毕公写作策书,让民众分别在村落中居住,划定周都郊外的境界,作为周都的屏卫,并写了《毕命》,记录了毕公受命这件事。
此后不久,康王去世。
成王亲政15年,康王在位26年(或28年),共计41年(或43年),史书称这期间 “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仍然可以看出“成康之治”的太平景象。
然而,周康王一生有两大缺点:一是没有教育好儿子周昭王姬瑕,以致其在位时周王室开始走向衰微;二是进行了民族歧视,当时姜子牙之子齐丁公,卫康叔之子卫康伯,唐叔虞之子晋侯燮(xiè)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康王,都得到了珍宝之器,而同事康王的楚君熊绎却无分。想熊绎之曾祖鬻熊(即鬻子,文王之时有提到)曾投奔文王,为文王出谋划策,是有功之臣,其后人虽曾叛乱,但与熊绎无关,而且熊绎受封为诸侯也是周公的意思,成王在岐山之阳开大会的时候,熊绎也是前去参加的诸侯之一,而且楚国地大,是周朝的南大门,理应受到重视,但康王却慢待楚国,最终为楚国在周昭王开始反叛埋下了祸根。关于楚国的历史会在以后的章节中进行系统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