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四川的震灾十分惨烈,其损失远远大于唐山大地震,而且后续工作的难度和复杂度都要大于唐山大地震。”在近日举行的“四川地震灾后重建中的工程建设问题”论坛上,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两院院士周干峙作了《山区震后再建时的城镇规划问题》的报告,就如何做好恢复重建规划和建设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周干峙表示,震后的恢复重建,既要又快又好,又不能急于求成,必须要用大系统的观念和方法,做到解决问题好、投资效益好,用新的经验推动新的发展。
规划设计需早期介入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及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对策,随着救人、防疫、安置受灾民众、防止次生灾害等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推进,灾后重建工作迫在眉睫。对此,周干峙强调,规划设计必须早期介入,只有了解灾情、掌握灾后各阶段的情况,才能针对实际问题不断深入,不断完善规划。
“灾后重建规划不大可能只用一张图纸来简单解决问题。”周干峙说。他曾参与唐山市和天津市地震后的重建规划工作,唐山大地震后第6天,重建规划小组就进入了现场,一直到两三年后重建规划才编制出来。
周干峙指出,地震发生以后,灾区的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变化,不了解实际情况就没办法进一步开展工作,这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这次的震区用地条件非常恶劣,重建中可以利用的空间可能非常有限,有必要把灾后的情况尽快落到图纸上。
“究竟有多少土地可以利用,究竟有多少人需要搬迁,这些问题都要在地质工程的基础上考虑。”周干峙说,“要很好地结合地质情况考虑问题,深入了解地质和工程条件,画出工程地质图纸,特别是地震地质方面的图纸,来指导今后的规划建设工作。”
重建工作还需要一些确切的数据和概念,包括需要多少资金投入。唐山大地震中经济损失最惨重的是天津市。周干峙当时给天津作规划,根据天津重建规划作了个预算,报了24.6亿元,国家把这笔钱批下来并确定分3年给,天津重建就全靠了这笔钱。周干峙指出,灾后需要清算清理废墟、临时设施和恢复重建三方面的工作量,缺少这些步骤,就会造成忙乱建设。
补充制定各项建设标准
唐山大地震后,建立起了许多抗震标准。不过,周干峙说,目前似乎并没有完全执行。这次汶川大地震中,许多建筑物损坏或倒塌,而最令人痛心的是中小学校教学楼的倒塌导致大量学生伤亡。周干峙指出,这次地震后需要根据新情况补充制定各项建设标准,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标准。“公共建筑,尤其中小学建筑不但要加强一般意义上的防震,而且要做到比其他建筑更结实,发生大灾时,这里要成为避难所。”
周干峙还指出,今后的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必须严格限制。“这次地震提醒我们,再也不能以近期利益和开发利益为主,而牺牲了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一定规模的住宅区要留出"救命用地"。这方面,日本的住宅区标准值得我们参考。”周干峙说。
生态、水利、交通规划非常关键
四川汶川地震中,村镇受损最彻底,房屋一下子全垮了,农田损失严重。周干峙表示,做好村镇规划,要从总体上进行合理的布局组合,将村镇建设与农业生产相联系。在农业和农村规划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总的乡镇规划,并将城乡规划和区域规划结合起来。
汶川地震受震范围非常大,其面积超过一个浙江省,而且自然条件苛刻,为了一段路要挪一座山,因此重建的工作量非常巨大。对此,周干峙认为,需要一个宏观、可行的城乡和区域建设规划,不光包括城市建设,还要包括公路、河道整治等,特别在具体操作上要处理好统一计划和市场运作的关系。
四川汶川地震震区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地震后大面积山体裸露,破坏的严重程度很可能是前所未有的。周干峙说:“灾后进行生态规划时,需要长远考虑和逐步实施的措施,并且区别对待,保护原生态,修复受损生态,重塑或重造人工生态。目标只有一个: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这次因地震出现险情的大小水库几千座,水利损失不少,但值得注意的是,“无坝引水”的都江堰基本无损。周干峙指出,这很值得思考。今后的水利工程修建需要全局的安排,可能考虑逐渐改变当前“筑坝取水”的局面,将地下水与地表水结合,从而更有利于解决我国城乡生活用水问题。
公路的全线瘫痪给这次地震的救援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对此,周干峙表示,过去大范围内的交通只有一条路的规划,恐怕行不通了。交通是非常重要的发展前提、先决条件,怎么现实地找到好的解决方案,是个大问题。
周干峙指出:“灾后重建中的生态规划、水利规划、交通规划非常关键,但是困难重重,工作量巨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