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字文白,1890年出生于安徽巢县农家。读过十年私塾,当过店铺学徒、清末盐防营备补兵和警察。辛亥革命时参加学生军,后入武昌陆军预备学校和保定军校学习5年,毕业后到定武军、粤军和川军中任参谋和教官。
1924年入黄埔军校,任总队长、军官团长。1928年至1937年主持中央军校教育,其间曾任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淞沪“一二八”抗战。1937年,张治中指挥发起上海“八一三”抗战。后调任湖南省主席、蒋介石侍从室一处主任、军委会政治部长兼三青团书记长。抗战后,任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他还长期作为国民党代表与共产党谈判。1949年春他赴北平谈判后,经毛泽东、周恩来劝说留下,参加新中国建设。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1969年病逝。
张治中将军曾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又是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袖几十年间以朋友相称相待的人。在国共关系中,他担任了很重要的角色,一直为促进两党合作尽力。从张治中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一生,也可以看到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的一个重要侧面。
■在黄埔军校因勤勉得以节节升迁
■与蒋介石有密切关系,又总是努力和缓其暴戾举动和残酷镇压
■判定日军增兵上海势必要打,力主“先下手为强”,并率部打响了“八一三”抗战
张治中在几派军阀队伍中厮杀多年,总是当参谋和负责管理训练,很不得志。1924年,他进入黄埔军校后因工作勤勉,受蒋介石的节节提拔,十年间由上校升至上将。蒋介石由军校起家,长年兼任中央军校校长,他让张治中当了九年教育长,主管了第六期(前五期在黄埔,此后迁南京)至第十四期的学生培训,国民党军在内战和抗战中的中级以上军官多出自其门下。
1939年至1940年张治中主管委员长侍从室后,与其他借此权位索收贿赂的人不同,一直保持清廉,而且起早贪黑非常尽责。一次,他陪蒋介石到柳州,住下后不放心空情便注意观察,突然发现有大批日机来袭,他马上安排把蒋介石安置到防空洞内。这时,炸弹便落到了他们刚才的住处。由于有保护之情,蒋介石对他一直以“文白兄”尊称,一般不以他的直言为忤。张治中对蒋的指令也时常变通执行,尤其反对蒋的暴戾举动。
“九一八”后各地学生涌到南京政府请愿,一些党国要人从警察局调来打手准备镇压,张治中忙制止说:“让他们打进来,毁国民政府就听他们毁。”有人讽刺他“又是一个不抵抗将军”,他激动地回答:“我的不抵抗,对象不同。对学生的武器,只有毛毯、开水、饼干。”后来,还说经他出面解释并组织送饼干、毛毯,并与学生一起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示威者才退回去。一次,蒋介石在路上见到三个军人和一个便衣人共乘一辆三轮摩托车,一怒之下竟写手令:“将那个搭三轮车的人枪毙!”张治中随后忙对负责执行的副官说:“委员长不过是认为一辆车不能坐四个人,一时动了气。
顶多问问,关几天也就够了。有什么事我负责。”在抗日问题上,张治中一直主战。
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粤系第十九路军不遵撤退命令奋起抵抗。
张治中马上找蒋介石说,若只有广东部队抗战,国人都会说中央坐山观虎斗,必须增援。经反复要求才拨到中央系两个师组成第五军,他自任军长迅速赴沪参战。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治中力陈对付日寇有三时期:一、敌打我,我不还手,如“九一八”;二、敌打我,我还手,如“一二八”;三、现敌已增兵上海,判明要打我,我必须先下手为强。为此,他又率原来那两个师迅速赴沪准备消灭日本海军陆战队据点,虽因蒋介石幻想西方调停又一再下令推迟攻击时间,使日军获得增援并加强了工事,一举攻下上海日租界的计划未能实现,悲壮的“八一三”抗战却从此打响。
■在上海大学时以瞿秋白为师,在黄埔时曾申请加入共产党,同周恩来成为几十年的老友
■为迎送毛泽东及国共和谈曾三赴延安,他还叮嘱中共将来写历史时,不要忘记“张治中三到延安”这一笔;蒋介石生气时曾把同张治中的争执说成“同共产党代表谈判”
张治中在旧军队中任职时,一直深怀苦闷想追求救国真理。20年代初,他一度辞去军职到上海,想了解俄国革命的情况。为此,张治中拜访过陈独秀,并入上海大学师从瞿秋白学俄语。不久,他进入黄埔军校,与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过从甚密,并佩服共产党人的精神,曾提出想加入共产党。周恩来请示中央后,得到的答复是吸收国民党高官入党可能影响两党关系。因张治中袒护左派,曾被反共分子称为“黄埔四凶”之一。
1927年蒋介石反共后,张治中深感两面为难。他从传统观念出发服从于蒋,却不赞成他反共。他多年坚持只参加抗日和讨伐其他军阀,不肯“剿共”,成为蒋氏嫡系中少有的从未反过共产党的高级将领。对张治中的这种特殊态度,蒋介石从谋略角度出发也予以容忍,因其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