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到若武力剿共不成功,张治中便是用于谈判的最好人选。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张治中赴延安迎接,还腾出自己的住所——桂园作为毛泽东在城内的办公休息地。谈判结束后,他又亲自乘飞机送至延安。下飞机时,张治中深为干部群众迎接领袖的热烈场面所感动。回去后便对国民党内的朋友说,如果谁认为能以武力消灭共产党,真是愚不可及了!
1946年3月张治中又赴延安,毛泽东亲自到机场迎送。在欢迎会上,张治中曾对中共中央领导们说:“你们将来写历史时,不要忘记‘张治中三上延安’这一笔!”引来全场热烈的掌声,此事作为佳话还传遍全国。随后,周恩来托他到新疆时设法将被军阀盛世才扣押的共产党干部(其中包括最早的一批飞行员)和家属营救出来。张治中果然不负嘱托,在内战爆发前的紧急时刻将他们释放并送回延安。
在长年的国共谈判中,张治中不能不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但其内心却深感蒋介石缺少诚意及条件过于苛刻。1946年谈判整编军队时,张治中曾向蒋介石力陈应多给共产党编制额,二人当场发生激烈争执。美国五星上将马歇尔恰好走进来,奇怪地问是怎么回事,蒋介石气愤地回答:“我正在同共产党的代表谈判!”
■在1949年最后的国共和谈结束后,应毛泽东、周恩来之邀留北平参加新中国建设
■解放后仍一向对中共中央直言不讳,为和平统一祖国努力进行对台工作
1949年蒋介石下野后,张治中又被李宗仁委任为南京政府首席代表到北平谈判。此时,他认识到国民党统治已被人民唾弃,表示愿意接受共产党的和平条件。张治中托人回南京劝说,白崇禧却怒骂:“这样的条件,亏你也带得回来!”解放军百万雄师过长江之后,张治中表示应回去复命。此刻蒋桂两系均对他表示怨愤,军统特务又扬言要用手枪对付“投降派”。周恩来考虑到他的人身安全劝其留下,并恳切地说:“西安事变时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个姓张的朋友,今天再不能对不起你了!”上海地下党经巧妙安排,又利用国民党政府派来接代表团的专机将张治中夫人送到北平。深受感动的张治中经反复考虑,最后让专机空舱返回,自己和其他代表都留下来。毛泽东开始几次劝他任职,他都推辞说过去的政权失败,“我这个人也应成为过去了!”
毛泽东却鼓励说:“过了年三十,今后还应从初一做起!”
举行开国大典时,张治中作为民主人士登上天安门,就站在毛主席近旁处。据当时还在军统的沈醉回忆,蒋介石曾恼恨地对特务头子毛人凤说,这时候别人背叛他还犹有可说,没想到连张治中、邵力子也背叛了。于是,蒋介石下令派特工到北平将他们暗杀以泄愤,结果未能得逞。
解放后,张治中很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多年间向台湾的故旧(包括蒋介石)反复做工作。他见到共产党的领袖们,也曾直言不讳地对外交“一边倒”
和某些内部政策提出异议。有些意见虽未获采纳,中央领导人仍始终赞许这种肝胆相照的坦诚。“文革”之初毛泽东还当面问过他的意见,在当时形势下张治中只是叹息地说:“你走得太快,我跟不上了!”
■跟随国民党却厌恶其中的腐朽,并羡慕共产党人的朝气,因而在两党的多年斗争中采取了一种特殊的立场
在近代中国政治斗争壁垒分明的舞台上,张治中是在国共双方都得到称赞的特殊人物。他的正直、廉洁和爱国热情,人们有口皆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他出身贫苦,又当过多年预备兵、军校生,养成了同情下层人民和士兵的心态。五四运动期间,他虽在军旅却爱看《新青年》等进步刊物,虽跟随了国民党却厌恶其中的腐朽势力,并羡慕共产党人的朝气。因此,在国共多年斗争中张治中总希望能联合两党的力量建设国家。
张治中有感于旧中国的黑暗落后,在20年代曾隐蔽自己的将军衔以平民身份赴欧美学习考察。虽然得出过拥戴巩固南京政府才能强国的错误结论,却认识到只有彻底破旧才能立新。抗战开始时有人担心会毁灭国家精华,张治中对比中日两国情况却认为,像中国这样的农业国只要有三年好收成便可恢复旧观,“我们原是穷光蛋,我们有什么顾忌?”“可以说,旧中国的毁灭,就是新中国的诞生!”后来的事实证明,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建设一个新兴的强大的国家,张治中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终于做出了投向光明的正确选择。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