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1929年
1892年8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文昌县头范区造福乡上僚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08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开始受到军事熏陶。
1909年10月,与同班的几个爱国学生秘密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11年4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起义。10月,辛亥革命爆发,加入革命军行列,充当炸弹队队长,参加攻打两广总督府。
1912年,到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由同盟会南方支部派遣,到海南岛北洋军中做反对袁世凯的工作。在此期间,秘密发展反袁“三合会”成员80多人。
1921年,到粤军工作,任香山护沙营营长。
1923年,任广东揭阳县县长,为政清廉,受到廖仲恺的赞扬。
1924年,积极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受派到广东许崇智部任旅长。
1925年,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先后两次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作战,屡立战功。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参谋长、第二方面军参谋长。先后参加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河南等战役战斗,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0月,在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7年7月,与周士第等秘密组织、掩护第25师的大部分人员参加南昌起义。11月,任国民革命军海南岛绥靖司令。遵照党的指示,执行“经营海南计划”,在登陆海口时情况突变,机智脱险,到上海找党组织。后根据党的指示,回广东参加广州起义。
1928年8月,中央决定他到广西做兵运工作。
1929年7月,任广西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警备第4大队大队长。在此期间,采取措施,改造部队,使之发生了根本变化。10月17日,带领 1000余人撤出南宁,掩护中共派往广西的代表邓小平及军械船只到达右江地区。10月20日,与邓小平会见。22日,到达百色后即研究起义问题。28日,率部歼灭了反动的警备第3大队1000余人。12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宣告成立,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在庆祝红七军和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930年——1939年
1930年3月,率红7军到桂黔边界开展游击战争。在此期间,筹措了大量经费和物资,攻占了榕江等城市,歼灭了不少敌人。
1931年1月2日,红7军占领全州。前委会讨论中央指示,在是否攻打大城市的问题上,由于他和邓小平的坚持和斗争,决定放弃攻打桂林、柳州等大城市的计划,去江西和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会合。2月3日,红7军整编为两个团,在抢渡乐昌河时被敌截为两部,张云逸率未能过河的第58团一部在水口与红军独立1师会合。3月,指挥红7军和独立师在茶陵击溃敌两个团。4月初,任红7军河西独立师指挥部总指挥,和李明瑞等指挥红7军第55团、第58团攻占安福县城,歼敌一个团。接着,连克茶陵、安仁、遂川等县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7月22日,率红7军在雩都县桥头圩与中央红军会师。毛泽东、朱德高度评价了红7军的战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授予“转战千里”的锦旗。11月,任中华苏维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奉调到中央军委工作,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兼第1局局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在此期间,撰写文章,总结作战经验,发表在《红星报》上。
1933年11月,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同中华人民革命政府闽西善后处代表谈判,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的具体规定,推动了第19路军与红军联合,共同抗日反蒋,接着,又奉命支福州对李济深、蔡廷锴等开展统战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兼任军委纵队先遣队司令员,参与制定红军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为红军进军贵州、抢渡乌江、占领遵义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9月,任北上抗日先遣队(陕甘支队)副参谋长。10月,中央红军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