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攻击,以显示邓的现代化的努力违背了毛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是夏,主席用去数星期时间聆听旁人为他朗读他最心爱的小说之一——《水浒传》。毛曾经评价说,宋江是一个修正主义者,该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对投降主义的描写。
这成为又一波声势滔滔并深奥难解的大辩论的话题,表面上是学术性的文章,却隐含着这样的意义:邓的恢复经济秩序的努力是对资本主义的投降和对文化大革命的背叛。江青在一个月后的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把运动推向高潮:“宋江架空晁盖。有没有人要架空毛主席?我相信有!”
毛泽东在她讲话的文本上手书:“放屁!文不对题!”并下令禁止分发。
邓最终被毛放弃然而,潮流却正在转变。尽管有着毛泽东对激进派正在苦心经营的辩论的轻蔑反驳,他对邓走得过远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关注。邓对改善生活水平强调过多,对阶级斗争强调不够。9月底,主席的侄子毛远新替代了王海容,接管了负责毛与政治局联络的官员一职。此举是出于这样一种畏惧,即主席一旦不在人世,无力防止邓小平放弃文化大革命及其价值的计划,这可以作为一种迂回曲折的方式来加以防范。
邓本人嗅到了这种变化的情绪。“有的人无非说你……搞复辟,搞倒退嘛……他说他的……打倒一次还怕打倒第二次?!如果把工作搞好了,再打倒也没有关系。”毛的一班人也注意到了这一变化。当月,毛泽东变得焦虑和易怒。
最后,一个小的偶发事件触发了危机。毛请邓主持一次评价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局讨论会议,会上他将用他通常扳手指头计数的方式,说是“文革”有七分成绩和三分错误。邓却礼貌地回绝了那个会议,表面上的理由是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不在位”,但是,毛立即意识到,实际上是因为他不希望卷入这样一种将文化大革命置于积极意义上的评判工作。毛对此事再未直接提及。但随后他就对他侄子说:“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对文化大革命两种态度,一是不满意,一是要算账。”
至此,只需一小步就可以让毛宣布“走资派还在走”了。
在清华大学里的一场似无关联的辩论——那里的党委书记是江青的一个党羽——导致了毛对邓的指责,说在攻击激进的教育政策的借口下他对那些人的支持,实际上“矛头是对着我的”。11月底,毛的看法被传达到政治局和军委的一个会议上,这个会是由华国锋主持的,他是高层领导人中为数不多的既不属于激进派又不属于老干部派系的人之一。按照毛的指示,会议传达了“有些人总是对文化大革命不满意……总是要算文化大革命的账,总是要翻案”。这是一场以邓为主要目标的反击“右倾翻案风”新运动信号。
年底,新路线的一些迹象已经见诸报端,邓被剥夺了一切职务。至此,毛的接班人战略再次崩溃了。王洪文是弱不禁风的墙头芦苇,而邓总是在搞他自己的一套,二者都经证明是不值得信任的。
在此关头,周恩来去世了。
下一步是提名总理人选。大部分国民人口,包括世界上其他人士,都相信并期待邓的被提名。消息灵通一些的激进派则寄希望于张春桥的被提名。
此二人都未被毛选中。
华国锋被选中
1月21日,他转而通知政治局说,他打算指定华国锋。
然而,主席还是谨慎地推进着。当2月3日公开宣布华的提升决定时,还只是在一种代理的基础上。邓在表面上还是第一副总理。尽管将邓作为一名“死不改悔的走资派”进行批判的一场大规模运动正在暗中筹划着,但还没有被点名成为运动的目标——毛也明确地说他将邓的案例看成是“非对抗性的”,就是说他尚可挽救。华、邓和激进派是接班人公式中的各个部分,但是在1976年最初的几个月中,毛还没有精确地决定他们如何一起相处。
【摘自《毛泽东传》(中国青年出版社)菲力普·肖特/著】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