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地球物理学家。福建平潭人。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1958年开始在青海、甘肃首先发现地震记录图中大角度反射地震波并用它研究地壳。在西北地壳中发现在深度约二、三十公里处存在一个高速夹层。在我国首先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提出了地壳的分区。根据面波频散的结果和动力均衡的假设得到华北和华南属于两个不同块体的结论。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地震的多重性,从而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有了新的认识。1984年出版《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系统论述了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和合作者根据华北地震测深的资料,发现地幔顶部另有一个界面,它和莫霍界面同为调整薄层。深入研究唐山和华北盆地以及唐山震源区的深部构造,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震源的统一动力学模式。1990年后,承担中美合作的青藏高原深部探测任务,对高原的深部构造和动力学问题进行创造性研究,并提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它也适用于其它的陆-陆碰撞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曾融生是固体地球物理学家,福建平潭人,1924年8月16日出生于福建福清。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现为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开始在青海、甘肃首先发现地震记录图中大角度反射地震波,并应用面波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提出了地壳的分区。根据面波频散的结果和重力均衡的假设得到华北和华南两个块体不同的物性。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震的多重性,从而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有了新的认识。1984年出版《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系统论述了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和合作者根据华北地震测深的资料,发现地幔顶部另有一个界面,它和莫霍界面同为高速薄层。深入研究唐山和华北盆地及唐山震源区的深部构造,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内震源的统一动力学模式。承担中美合作的青藏高原深部探测任务,提出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及青藏高原物质向东流动的新模式。
一、情系祖国,勤奋精心育人开创伟业
曾融生祖籍福建平潭。父亲曾文基是美以美基督教会牧师。在父亲的熏陶下,曾融生从小就养成了办事认真的习惯、对人诚挚的品质。
曾融生先在平潭读小学、初中,1937年转学福清龙田融美初中,1938年考入福州英华中学读高中。英华中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对英语要求较高,他入学之初颇感吃力,但凭着勤奋努力很快就赶了上去,而且数学、物理成绩一向名列前茅。
当时教育部门要求,凡高中学生都要参加“民训”、“民教”工作。曾融生读完高中一年级后由于不到规定的年龄,没有参加“民训”和“民教”,而是到福清龙田融美附属小学教书。他住在一座破庙里,夜里一盏油灯伴着他批改作业,每天三顿地瓜稀饭就着炒豆渣或盐水煮蚬仔。一年的教学生活,对他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增强独立生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1940年,他回到英华中学继续上学。1942年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厦门大学数理系学习。
当时,厦门大学虽然称不上是全国第一流的高等学府,却有几位名教授,开设了几门当时仅有少数几所大学开设的课程,如近代物理、数理方程、高等电磁学等。4年的大学学习中,曾融生打下了坚实的数理基础。1946年,他大学毕业,留校在数理系做助教。
1947年,曾融生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做地球物理学家顾功叙教授的助手。当时顾功叙正在利用中国境内观测的重力加速度资料进行重力均衡的研究,曾融生帮助顾功叙做计算分析工作。地球物理科学对他来说是陌生的,但凭借着深厚的英文功底和扎实的数理科学基础,他一边工作一边钻研有关的中外文献,很快便进入了地球物理研究之堂。1949年,顾功叙和他联名发表了题为《中国境内208处重力加速度测点之海陆均衡变差》的一组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迫切需要开展地球物理勘探工作,而当时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只有几个人。为此,曾融生协助顾功叙在北京举办了地球物理勘探短期培训班。学员三十余人,由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组成,经基本培训后即带往东北长春、鞍山等地实地勘探,边实践边学习,很快成长起来,后来大多成为冶金工业部地球物理勘探队伍的骨干。
195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后,即在南京建立了地球物理研究所。曾融生到该所在傅承义和顾功叙领导下从事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他在湖北大冶尖林山发现有磁异常,建议钻井证实,地质部总工程师谢家荣与苏联专家采纳他的建议布井钻探,果然发现了富铁矿层,为大冶铁矿的开发立了一功。
1953年,曾融生主要从事电阻率仪器的改进实验研究。他感到原在官厅水库勘测坝址所用美国进口的电阻率仪器过于笨重,操作起来甚为不便,因而拟用电子线路改进电阻率仪器。经过反复实验研究,终于获得成功,并发表了题为《真空管的电阻率探矿仪》的论文。1953—1954年,他还协助傅承义创办了北京地质学院地球物理勘探教研室,并应国家经济建设急需,举办物探短训班,他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严谨的学风、忘我的劳动、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师生们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当时,王鸿祯、张炳熹、池际尚、马杏垣等教授很愿意与地球物理研究者共事,把他引入地质学院。1954年,他与志同道合的戴爱云结婚。戴爱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系,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颇有造诣的动物学家。1992年,她和曾融生一同列入《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1956年,曾融生随傅承义到北京大学组建固体地球物理教研室,并讲授地球物理勘探课程。1957年,武汉大学地球物理专业的学生全部转入北京大学学习。同年,他升任副研究员。
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组建了地壳物理研究室,顾功叙副所长兼室主任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