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Z >> 曾融生 >> 正文

 

[图文]曾融生院士


        曾融生  
    男,福建平潭人。1924年8月出生于福建福清县。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现任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地震学以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就:他是我国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先驱。他曾在国外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地球内部物理学以及地球动力学中曾多次提出新的论点。并出版了《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等学术专著,并为我国培养地球物理学专业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事长等职。在国际学术团体中,曾任国际岩石圈计划中的岩石圈构造组成委员会委员,可控源地震学国际委员会委员,荷兰地球动力学杂志编委等职务。 
     主要论文和专著有: 
     1. Tseng Jung-sheng et al. (曾融生等),1962, Refractedwaves and  multiple waves in Chaitamu Basin by low-frequency seimic refraction method, Scientia Sinica, 11(1), 100-116. 
     2. 曾融生, 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 1984, 科学出版社。 
     3. Kan Rongju, Hu Hongxiang, Zeng Rongsheng , Waltcr D. Mooncy, Thomas V. McEvilly, 1986, Crustal structure of Yunnan Provi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from scismic refraction profiles, Science, 234, 433-437. 
     4. 曾融生等,华北盆地强震的震源模型兼论强震和盆地的成因,1991, 地球物理学报,34,288-300。 
     5. Zong, R. ct al., three-dimensional scismic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Tibetan Placteau and its castern neighboring areas with implications to the model of collision between continents, 
1993,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6(2), 251-260. 
     6. Zeng , R. et al.., Seismicity and focal mechanism in Tibetan Plateau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lithospheric flow, 1993,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6(2), 261-287. 
     7. Zeng, R. et al, On the dynamics of extensional basin , 1995, PAGEOPH, 145(No. 3/4), 579-603. 
     8. Zeng, R. et al., A review on the lithospheric structures in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constraints for dynamics , 1995, PAGEOPH, 145(No. 3/4), 425-443. 
     9.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喜马拉雅-祁连山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1998,地球物理学报, 41(1), 49-60。 
   10.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吴建平,喜马拉雅及南藏的地壳俯冲带,以及印度-欧亚碰撞的新模式,1998,中国学术期刊文稿(科技快报)。 
    曾获如下奖励: 
    1. “柴达木盆地的地震波传播”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奖: 
    2. “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1989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3. “唐山寺区的岩石圈构造及伸张盆地的动力学过程” 1997年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4.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及印度-欧亚碰撞过程的研究”2000年获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科技进步一等奖。 
    科技成就: 
    (1).  曾融生解放初期, 
    为地矿部、冶金部等单位培养物探人才。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协助付承义先生创办北京地质学院地物探系、北大地球物理系、科大地球物理系,并在上述院校开设物探和地球物理学课程。1964年科学院招收第一批研究生以及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后,陆续为我国培养固体地球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多人,它们中有些人在国内外已成杰出的地球物理学家。 
    1984年出版了《固体地球物理学导论》一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论述固体地球物理原理与应用的专著,是地球物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一门重要参考书。 
    他对我国地球物理学教育以及培养人才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 建国初期他积极参加坝址选择、水资源、金属资源以及石油资源的勘探工作;先后领队在鞍山、大冶、苏北、大庆以及柴达木盆地进行物理探矿,为寻找资源做出贡献。 
    积极推动地震预测工作。1965年在昆明地球物理所工作站成立地震预测实验室,研制仪器并进行地震预测实践,文化大革命后被追停止。在西南工作期间,对云南大地震区进行考察,发现永善强震发生时出现多个破裂点,并测定它们的位置,使人们对地震发生的规律有新的认识。 
    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对唐山震区的深产构造、地质条件及地震成因进行研究,发现在唐山以及整个华北—渤海盆地中,地壳上部属于张应力区,地壳中下部属于压力区。这种现象与热物质侵入地壳有关。在美国考察盆——岭地区地地震时,发现相似的规律。最后自理论上对唐山地震以及伸展盆地的形成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它比国际上已有理论更符合观察数据。本项工作获得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3) 在我国首先开展地壳和上地幔构造的探测和研究。1960年自爆破地震图中发现柴达木盆地的PmP波,并首次测定地壳厚度。同时发现西北地区地壳中的高速薄层和速度梯度层。1984年发现华北上地幔顶部的薄层,上述研究均属开创性工作。他还利用地震面波,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地壳做了对比和分区。曾领导国家地震局的地震测深研究组,对我国广大地区进行地壳构造研究。又与研究组共同对唐山、云南等震区以及青藏高原的碰撞带进行地震波层析成像,研究该区地壳与上地幔的三维构造。 
    (4) 九十年代初期美国合作进行“青藏高原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初次在高原布置最先进的数字地震台网,取得丰硕成果。他发现陆—陆岩石圈碰撞时,地壳与上地幔脱耦(decouple),而且产生多次地壳俯冲。根据青藏高原中深源地震活动规律以及深部构造的证据他提出印度—欧亚碰撞过程的新模型。它与过去沿用海洋—大陆碰撞概念来解释陆—陆碰撞的过程截然不同。 
     该项成果在今后研究大陆动力学中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曾融生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曾融生院士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