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沙9月21日电(记者 谭剑)对于袁隆平来说,2006年无疑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袁隆平领导下的中国超级杂交稻计划再结硕果,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超级杂交稻开始大面积推广。有人做过这样的测算,二期超级稻的大面积推广意味着这个世界每年可以多养活3000万人。
坐在自己命名的“瀑布稻”大幅图片下,76岁的袁隆平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对我来说既是鼓励又是鞭策。”袁隆平告诉记者,到2010年,中国超级杂交稻将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目标,“这是我立下的军令状!”
袁隆平有理由信心百倍。从1997年中国超级杂交稻计划开始实施后,袁隆平和他的团队在不到10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的目标已于2000年实现并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第二期目标亩产800公斤,从2003年起开始百亩片示范种植,到2004年全面达到目标,比原定计划提前了1年;2005年,在湖南会同县种植的千亩示范片喜获成功,2006年已开始大面积推广。袁隆平说:“我们的超级稻计划比日本晚了16年,比国际水稻所晚了7年,但现在,我们跑到了世界的最前沿。”
从上世纪60年代起,袁隆平开始了他的杂交水稻研究之路;40多年来,他一直站在杂交水稻研究的世界最前沿。杂交水稻研究的丰硕成果,使中国累计增加稻谷产量约6亿吨。如今,中国年种植杂交稻面积达1500万公顷,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1%。
“中国魔稻”带来了一场全球范围的农业变革。为让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袁隆平先后出访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等多个发展中国家,传授杂交水稻技术。目前,仅越南就已种植杂交水稻900万亩,成为亚洲仅次于泰国的第二大大米出口国。美国著名农业科学家唐·帕尔伯格赞扬道:“是他(袁隆平)让我们远离饥饿的威胁,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无可比拟的巨大成就让袁隆平几乎囊括了除诺贝尔奖外几乎所有的国际性大奖。可这一切对于袁隆平来说,其分量仍不及他自己一个著名的“禾下乘凉”的梦想――“梦里我们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上面结的稻谷有花生米那么大,我们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好美啊!”
为了实现这一美好的梦想,年逾古稀的袁隆平仍是中国最忙碌的“农民”。当记者再次拨通他的电话时,袁隆平正在东北参加纪念中国超级杂交稻10周年的活动。袁先生的助手告诉记者,袁隆平现在最大的愿望是减少社会活动,“躲起来做事去”。
第一期和第二期超级杂交稻都是采用常规手段,第三期则运用了分子技术。这好比跳高比赛,越往高处越难,必须在技术路径上有新的突破。
袁隆平告诉记者,眼下超级杂交稻研究已跨入将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结合的阶段。展望未来,年轻一代才是希望所在。“至于我自己,如果身体允许,80岁后我还会继续干下去。”袁隆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