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袁隆平院士在育种试验田里仔细观察超级杂交稻颗粒饱满情况。本报记者 谭克扬 摄
9月21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长沙向几十家媒体记者宣布了一个喜讯:今年,中国超级杂交稻计划又结硕果,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超级杂交稻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据测算,这个二期超级杂交稻预期推广目标实现后,每年至少可以增产3000万人的口粮。
同时,袁隆平还胸有成竹地宣布了两个计划:一是在2010年以前,如期实现亩产900公斤的第三期超级杂交稻目标。二是在多国推广杂交稻2250万亩的基础上,在2010年前扩大到种植22500万亩的规模,让杂交稻造福全人类。
他首创“水稻雄性不孕”理论
袁隆平,这个代表人类挑战饥饿、战胜饥饿的名字,已经饮誉世界。是他,在国内率先开展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他在我国顶尖级学术刊物《科学通报》上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提出,“要想利用水稻杂种优势,首推利用雄性不孕性”。袁隆平的理论与研究实践,否定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点,极大地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
然而,任何学说要变成现实并不容易,杂交稻研究更是如此。由于具有不育特性的“母水稻”(不育系)自己没有花粉,如果随便使用什么品种的花粉给它授粉,产生的杂种往往保持不了它的不育特性,因此杂种优势只能停留在第一代上。而袁隆平搞杂交稻研究的目的,是为解决人类的饥饿问题,需要的是生产出大批一代又一代的杂交稻种子。
为此,袁隆平进一步丰富了自己创立的学说,提出进行“三系配套”来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给不育系“母水稻”找一个具有特殊本领的“丈夫”,也就是雄性不育保持系的品种。它除了本身雌雄蕊正常,使自己能繁殖后代外,还能给“母水稻”授粉,使之结出的杂种仍然保持不育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再给“母水稻”找另一个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丈夫”,这个恢复系除能自繁外,还能用亲和的血缘“医治”不育系不育的“创伤”,使它们双方的“爱情结晶”(即杂种)迅速圆满地恢复生育能力,并且高产优质。
他的“三系”杂交稻比常规稻增产20%
要育成“三系”法杂交稻,必须突破“三系配套”、强优组合选配、高产制种三道难关。袁隆平和他的学生李必湖、尹华奇用6年时间,找到了1000多个品种3000多个组合,却没有找到一个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
困难面前怎么办?袁隆平没有屈服,仍然坚持走自己的路。1970年秋,袁隆平总结了6年的研究经验,认定自己通过“三系”法途径培育杂交稻是符合科学的,但为什么第一步总是难以迈出呢?难道是试验材料有局限?在多番思索和推敲中,他想到了国外通过南非高粱和北非高粱的远缘杂交获得成功的范例,一下子悟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些年来用的试验材料,都是国内各地的水稻品种,杂交的双方还是太亲了。
于是,袁隆平决定调整技术策略,提出了“用野生稻与栽培稻进行远缘杂交”的新思路,并立即起程赴海南采集材料。1970年11月23日,他的“得意门生”李必湖等人在海南的大片野生稻群中,发现了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这一重大发现,为“三系”配套研究成功打开了突破口。袁隆平及时将这株称为“野败”的材料,分送给全国18个科研单位,通过大协作,终于在1973年实现了“三系”配套。
从1976年开始,“三系”杂交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增产20%左右,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他赢得了全球一流水稻专家的喝彩
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国际水稻研究所举行的学术大会,当他用流利的英语宣读论文《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之后,引起轰动。一家世界著名农业科学杂志刊登了袁隆平的大幅照片,称其为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世界著名企业家、列宁的朋友、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博士专门邀请袁隆平访美,赞扬他为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让其下属种子公司在美国试种杂交稻。杂交稻的优势轰动了美国。
1982年,袁隆平再次来到国际水稻所参加学术研讨会,一进会场,全球水稻研究界的一流专家们全都站起来,用经久不息的掌声为他在杂交稻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喝彩。
“三系”杂交稻的成功举世瞩目,但袁隆平很冷静。他说:“我是一个喜爱跳高运动的人,搞科研像跳高一样,跳过一个高度,又有新的高度在等着你,要是不继续跳,早晚要落在别人后面。”袁隆平就是这样总是站在学科前沿,不断开展新的攻关,他提出了杂交稻由“三系”向“两系”发展,再向“一系”进军的思路,相继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三系”和“两系”杂交稻已累计推广50多亿亩,共增产稻谷5000多亿公斤。
他让超级稻研究目标不断变成现实
勇者永远不会停止脚步,智者永远不会停止思维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