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Y >> yin >> 阴和俊 >> 正文

 

阴和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使命

    阴和俊 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1986年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攻读无线电物理专业硕士学位,1992年在中科院电子所攻读博士学位,2001年任中科院电子所所长,现任中科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局长。

    在这样一个上上下下疾呼创新的时代,一个科研院所如何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作为承担着许多重大国家任务的国立研究所,又该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这样一种国家战略方向的牵引下,鼓励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去积极实现这种“中国式创新”?日前,带着诸多疑问,《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了我国第一个综合型电子信息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所长阴和俊。

    中科院电子所是1956年根据国家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和发展“无线电电子学”等新技术的四大紧急措施而创建的。建所以来,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获得了500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目前,电子所已形成微波成像雷达及其应用技术、微波器件与技术、高功率气体激光技术、微传感技术与系统四个主导领域,长期以来承担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急需的研制任务,为我国卫星、雷达、导航、加速器等高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科学时报》:在年初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明确提出了“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的战略方向,科技战线无不厉兵秣马。作为承担着许多重大国家任务的国立研究所所长,如何在这场展现自身实力的实战中作出响应?又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这样一种国家战略方向的指引下,鼓励科研人员去积极实现这种“中国式创新”?

    阴和俊:首先,无论是个人还是各创新单元都要在思想上找到认同感。去年我陪同路甬祥院长去俄罗斯访问,我非常清晰地记得俄罗斯杜马副主席曾十分感慨地对我们说:“我特别羡慕中国人大和中国科学院,你们非常幸运的是中国出了个邓小平。”从建国以来,甚至追溯到很早以前,中国也曾尝试过许多发展模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找到一条非常适合我国发展的路子,毫无疑问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这一代人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变化的见证者,从1978年前大多数人都在为温饱而奔波到今天大多数家庭已进入小康,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社会地位稳步提升,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我觉得这两句话讲得非常精辟,非常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自主创新是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升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而且应坚持相当长的发展时期。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不走自主创新之路就不可能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一目标,建不成创新型国家就不可能在2020年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的奋斗目标,也就不能保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再有,科研领域的自主创新也应有正确的认识和思想准备,作为国立科研机构,作为国家队,要发挥骨干和引领作用,就应充分考虑科技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支持度的问题,就应充分考虑面向国家战略需求进行前瞻性布局的问题,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对世界科技进步贡献度的问题。

    要看到,中国的自主创新有非常明确的描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也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我国的实际和发展要求。特别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就是告诫我们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它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合作的、全球的创新过程,应坚持改革开放。

    《科学时报》:以高新技术研究为主体的研究院所怎样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阴和俊:高技术都是应用技术,无论是面向国家安全还是面向国民经济都以应用为目的,它的基础研究主要是应用基础研究,而不是纯基础研究。没有高技术支撑,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就不可能保障国家安全。真正的高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把高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且不断发展,才是唯一的出路。

    “集成创新”的关键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的掌握。首先要有很强的系统设计能力,同时还要掌握关键技术。没有好的系统设计,再有多少好的材料、元器件和关键技术也不可能堆积成一个可用、好用的系统,反过来,没有关键技术的突破,也不可能研制出高性能的系统,两者相辅相成。比如“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工程就是集成创新的典范。

    我前面已讲过,不能把自主创新同引进技术对立起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包揽所有源技术的开发,必须互相借鉴。不引进技术,靠自己关起门来埋头苦干是不行的,是要花很长时间和代价的,有时即使花了代价也不见得能解决问题。有些高新技术产品由于知识、技术、条件等所限,我们不能很快地掌握以满足国家急需,怎么办?因此,对那些急需的、手头没有的、又能引进的技术,我认为还是应该支持引进。

    现在关键的问题不是引进技术多了,而是引进后是否能消化吸收的问题。引进的目的,一方面为了满足急需,另一方面要有助于自主技术的提升,这样才能持续地满足国家的需求。所以引进的工作要做,消化吸收更要做。我们现在往往是引归引,做归做,引进与消化成“两张皮”。而韩国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它们引进一元钱的东西,要投入六元钱甚至更多的钱做消化吸收工作。中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阴和俊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阴和俊: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创新使命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