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易中天“品书”降点温
我以为媒体及出版社,对易中天“品书”的炒作应适可而止,还是应当引导人们去读原著为好。例如:对三国史有兴趣的人,应去读《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而对文学有兴趣并希望增长智慧的读者,应多读《三国演义》。
这几天大热,人们都希望老天爷多下点雨、刮一点凉风,降降温。而事实上,不论街上的商场饭店宾馆,还是影院办公场所,到处都装上了空调在降温。天气热光照足,有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但看来太热了也不好,整天汗流浃背,空气沉闷,容易中暑,身上还会出痱子,所以,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才行。
由此,我想到了当前易中天先生的“品书”热。
前两天看报纸,称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火得不得了,大有超过先前的韩寒、刘心武辈的作品热度。韩寒不去说他,因为其所谓的作品,属于“超女”一类文化;而刘心武的“红学”研究,大抵是玄学一派的变种,比周汝昌先生近年的“红学”研究走得更远,因为他“研究”出来的东西,都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没有写过的,他已“超越”了《红楼梦》,所以炒作得十分热火。而相映成趣的倒是《红楼梦》原著反不及刘心武的“品红学”叫得热火了,这就叫人看不懂。
现在,易中天的《品三国》,由于先是电视台讲解,接着又是出版社炒作,其书、其人已经被炒作得十分热火了,又正逢伏天,所以让人觉得易中天这三个字分外火热,像伏天的太阳,让人吃不消了。据7月20日《新闻晨报》报道:易氏的《品三国》已“未卖先火”,45万册被征订一空,易中天肯定将净赚140多万元。而出版社还称:易氏这一品牌,将“几乎是老少通吃”。
但我以为,易氏畅销是可能的,但“老少通吃”却未必,例如我就未被他“吃”掉。易氏的“品”三国,由于他以通俗的说书方法讲故事,所以听众很多,也做到了津津有味,这是他的成功之处、精明之处,他能赚这么多“银子”,说明知识值钱了。但是,我看过易氏在报上刊登的“品三国”一书摘编,觉得他所讲的东西还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最主要的一点,是他把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和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放在一起“品”了,这就把《三国演义》中的艺术描写与《三国志》中的历史真实一锅煮了,而历史与艺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读《三国演义》,处处从史实的角度去考据它,则《三国演义》魅力何在?再说,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本身并非为了演绎史实,三国史、三国中的诸多历史人物,只不过作为他抒发理想的一个载体而已,他因为在元末明初英雄并起年代未能获重用,才决心写《三国演义》来表现自己能“安天下”的才智。而《三国演义》中的军阀们在政治上、外交上勾心斗角,在军事上出奇制胜,都表现出中国古代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的智慧,所以过去老人们说,《三国演义》是让人增加智慧的书,尽管有的“智慧”其实是阴谋,故又有“老不看三国”、“《三国(演义)》一书让人越看越奸”的说法(还有“《说岳全传》让人越看越忠、《水传》让人越看越不安分、《西游》越看越天真、《红楼》越看越没男子气、《儒林外史》越看越不想做读书人”等说法)。
而《三国演义》的魅力就在于它能教人聪明、教人奸猾、教人会打仗、教人会做人、教人会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教人会韬晦而后东山再起、教人讲仁义讲王道讲正统,等等。《三国志》就没有此等魅力。以我的理解,易氏的所谓“品三国”,其实是以《三国演义》作为由头,在讲三国史而已。至于其对曹操等人的评价,也仅是他一家之言,有许多并不准确,实际水平与其“火”之程度,实名不符实。他的“品三国”,我没有见他品出《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为了帮助读者读懂原著,出版一些通俗辅导读物亦无不可,但是,决不能以引导人家去大读辅导读物而忽视了读原著,如果大炒辅导读物而代替读原著,那就会误人子弟了。对此,我感到担忧。曾听到两亇“研究生故事”:一是外地某名牌大学招收了一位古典文学研究生,进校后导师问他:《西游记》读过没有?他说:西游故事我很熟,周星驰的电影《大话西游》看过十二遍,不过,西游的书未读过,“听说”很精彩。导师自然臭骂了他一顿。另一个故事是上海某大学的,一位外地考研的古典文学研究生,居然也是《三国》、《红楼》、《西游》、《水浒》都未读过,靠背文学史考进来的。试想,这两位研究古典文学的研究生,能“研究”出真正成果吗?
所以,我以为媒体及出版社,对易中天“品书”的炒作应适可而止,还是应当引导人们去读原著为好。例如:对三国史有兴趣的人,应去读《三国志》和《资治通鉴》;而对文学有兴趣并希望增长智慧的读者,应多读《三国演义》,易中天的“品书”,与《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相比,并不是一亇层面上的东西,大抵亦是南怀瑾先生品史讲书一类读物,一家之言,姑妄读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