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春夏之交,中华大地上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群众运动——五四运动。 就在这期间,边远偏僻的闽南山沟一个叫“占石村”的小村落里,回来了一个30多岁的壮年汉子。他来自被人称作南洋的菲律宾,叫叶荪卫。为了让两个儿子牢记自己的“根”在中华,让他们自小就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他将儿子送回祖籍——福建南安金淘乡上学。当时的叶荪卫也许根本就未想到,他这次送回家乡的小儿子叶飞,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由此开始的中国革命史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要像郑成功一样干大事 1914年5月7日,叶飞出生在菲律宾吕宋岛山区迪阿旺镇的一个菲华混合家庭。父亲叶荪卫1900年离开家乡福建来到菲律宾,母亲麦尔卡托是当地土著人。与多数华侨子女一样,叶飞登记在册的是按照菲律宾当地习惯起的名字——西思托·麦尔卡托·迪翁戈,按照闽南叶氏家族族谱起的中国名字,叫叶启亨,后改名叶飞。 1919年,叶荪卫将叶飞兄弟送回家乡。临回菲律宾前,他将两个孩子揽到怀里,深情地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最后凝重地对孩子们说:中国人在国内混不下去,在国外就受欺侮,就是因为官府太坏、太无能,国家太穷。我出去挣钱供你们上学。你们一定要争气,要长本事! 父亲的这些话,叶飞牢牢记了一生。 回到家乡不久,叶飞就和哥哥一起被送到村里的一家私塾读书。先生是邻村的一个穷读书人,年龄不大,但教书很认真。不久,先生发现,从南洋回来的叶飞不仅学习进步快、懂道理,还很有正义感,同学中间他年龄虽小,在游戏争斗时却常能讲出道理,影响别人,因而对这个学生格外关注。 明末清初,南安县出过两个远近闻名的人物——郑成功和洪承畴。郑成功带兵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台湾,万民传颂,是南安人的骄傲;洪承畴以明朝兵部尚书的身份率部与清军会战松山,兵败降清后,又为清军入主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做了清朝的高官,为民众所不齿。当地有一出闽南戏叫《洪母骂畴》,讲的就是连洪承畴的母亲都不认这个没有节操的儿子的故事。长期以来,南安人总是以这两个人作为效法和惩戒的典范教育后人。讲学期间,先生也向学生讲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洪承畴的故事,叶飞听得很认真,并牢牢记在心里。一次,先生问在座的同学:“你们为什么上学读书?”一个同学回答:“为了学会做买卖、能记账。”另一个同学回答:“为了识字下南洋,挣钱。”而叶飞的回答是:“为了要像郑成功一样为国家干大事。” 听了叶飞的回答,先生连连点头,有说不出的惊喜。事后,他多次私下里与人说,叶飞小小年纪便有见识,有毅力,懂礼貌,长大后定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最年轻的青工代表 叶飞12岁那年,以优等生的成绩考入厦门市厦门港中山中学。叶飞在这里上学时,正值大革命的高潮,各种思潮涌进这个小岛,革命气氛很浓。中山大学的一些同学和朋友不时向叶飞传播岛外的新鲜思想,讲一些革命道理,同时他也阅读了大量像《新青年》、《向导》之类的进步报刊,读了《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思想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正是这段学生生活,对他后来走上革命道路有很大影响。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政治形势骤变使左派力量发生了急剧的分化:一部分人被白色恐怖吓倒了,不再参加革命活动,有的干脆跑到南洋去了。叶飞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却步,他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认识到共产党人才是真正革命的,中国的希望在共产党,坚定了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决心。由于年龄小,不能加入共青团组织,他就积极参加进步青年的秘密活动,上街发传单、贴标语。
1928年下半年,刚满14岁的叶飞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为了当前革命形势的需要和党团组织下一步的发展,他毅然放弃了即将进行的毕业考试,脱离学校、脱离家庭,完全转入地下参加革命工作。他的决定得到了党团组织的赞许和鼓励。“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从此,叶飞怀着满腔豪情走上了职业革命者的道路。 同年年底,叶飞被分配担任了共青团厦门市委书记,从事工人运动。1929年下半年,中共福建省委组织召开第二次团代会,叶飞被选为团省委委员,团省委宣传部长。这年冬天,团中央和全国总工会在上海召开全国青工代表大会,叶飞作为福建省的代表出席会议。 是年,叶飞尚不足16岁,是大会最年轻的两个代表之一。
“叶飞是个书生嘛!” 从“霍童暴动”的领导人到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闽东红军独立师政治委员再到闽赣省军区司令员,叶飞经历了无数次生与死的考验,“小叶司令”的大名在闽东大地谁人不知,哪个不晓?!特别是他那“狡兔三窟”的游击战术,常常拖得“围剿”之敌望山兴叹。当时国民党的报纸曾作过这样的报道:“闽东赤匪狡猾,匪踪飘忽。” 1937年12月,新四军在江西南昌设立了办事处,新四军领导人项英、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