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Y >> yang >> 杨振宁 >> 正文

 

[组图]杨振宁对话王志谈心路历程

    清华大学专家公寓B栋,是杨振宁先生在北京的居所,从2003年11月回到国内,杨先生就一直住在这里,并把这里取名为“归根居”。回归祖国后的一年多时间里,这位八十多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屡屡制造新闻而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05年1月25日,《面对面》栏目的记者来到这里,对处在新闻漩
涡中的杨振宁进行了独家专访。

 

    血管里流着中华血

    记者:你回国定居的决定,是怎么做出的?

    杨振宁:我虽然在美国住了50多年,可是就像我的一个朋友所讲的,说杨振宁你血管里所流的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记者:但是您在美国功成名就,美国的生活您舍得下吗?

    杨振宁:假如15年以前,有许多在美国的东西在这儿买不着的话,现在已经完全改过来了。 

    上帝给的最后礼物

    记者:你好像从来没有在公开场合谈论过翁帆

    杨振宁:没有。记者:你介意说一说她吗?杨振宁:你今天要谈?

    记者:我们想问,当然大家非常关心。

    杨振宁:你给我写的几条(提纲)上没有这一条。

    记者:是,所以我们君子协定,我现在向你请求。

    杨振宁:我想提一下可以,不必深谈。

    记者:好像您这一次引起大家那么强烈的关注,就是因为你的婚事。

    杨振宁:是。这个问题是我们预先想到了,我想大家觉得年龄差距这么大,是毕竟少有的,所以就发生兴趣了。不过我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情,所以虽然有压力,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承受。我相信我们这次结合,最后大家会认为是绝对美好的。

    记者:您不在乎吗?

    杨振宁:当然翁帆跟我都有一点点在乎,不过我们觉得,我还记得我当时跟她说,我说不管现在别人怎么讲,过了三十年以后、四十年以后,大家一定认为我们结合是一个美丽的浪曼史。

    记者:其实我们大家都很希望杨先生幸福。能不能帮你的妻子说句话呢,她爱你什么呢?

    杨振宁:我们没有仔细讨论过这个问题,不过我猜想,她觉得我这人是很纯、很真,我想这是她主要欣赏我的地方,这是我的猜想。

    记者:其实很多的担心都是出于关心杨先生,您不担心翁小姐那么年轻,她把你给骗了。

    杨振宁:是。我想是有人这样想,还有更多的人我想是不是觉得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是我骗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子。事实上呢,我想我们两个人都是想得很成熟的。

    帮助国人改变看法

    记者:杨先生,您说过您一生最大的贡献也许不是得诺贝尔奖,而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一个中国人不如外国人的的看法,但是我们很想知道,您是面对中国人讲的一种客气话呢,还是觉得真心的就这样认为。

    杨振宁:我当然是真心这样觉得,不过我想比你刚才所讲的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你如果看20世纪初年、19世纪末年的文献,你就会了解到,20世纪初年中国的科学是多么落后,一些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有多么大的自卑感。我想1957年李政道跟我得到诺贝尔奖,为什么当时全世界的华人都非常高兴呢?我想了一下子,所以就讲了刚才你所讲的那句话,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自己觉得不如外国人这个心理。

    加入美国籍很无奈

    记者:杨先生的经历有很多谜,当初为什么加入美国籍呢?

    杨振宁:事实上,在我以前的一些中国的学者去美国、去欧洲、日本留学的,绝大部分的人都回来了,所以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当时的目的就是去那儿学成归国。

    可是我到美国去念书,做了博士后时,发生了朝鲜战争。杜鲁门总统下了一个命令,说是中国血统的人在美国得了理工的博士学位,不可以回中国。所以就在这个情形之下,我留在美国了。

    记者:但是我们可能从小接受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界的。

    杨振宁:是的,这个话讲得很好。拿到了绿卡以后呢,我并不希望立刻就变成美国人,我想全世界的人要想换一个国籍都是一个非常触及灵魂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对于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对于离乡背井,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居住,这个观念在中国从来是没有的,所以一直是到1964年,我才入了美国籍。

    记者:什么诱使你做这个决定?

    杨振宁:最重要的道理,是因为学术工作的关系,要去各个地方旅行,我当时拿的是中华民国的护照,拿这个护照非常麻烦,我当时入美国籍的主要原因就是旅行的方便。

    回国道理很简单

    记者:1971年你离开中国26年了,为什么突然想到要回国?

    杨振宁:为什么我那么着急回来呢?因为我想我是比较知名的中国学者。第一个回来道理很简单,因为国际的变化是千变万化,一个打开的门很容易又关起来了,所以我就赶快回来了。

    记者:但是当时您已经离开中国那么多年了,对新中国没有亲眼见到,您不担心吗?

    杨振宁:1971年我要想回中国的时候,很多朋友,都跟我说你回去非常危险。我说不会,因为在1957年、1960年、1962年、1964年我跟我父亲、母亲、弟弟妹妹,在日内瓦、在香港团聚过好几次,通过这些团聚,我当然对于新中国有一些认识。

    为伟大工程流泪

    就在这次回国的过程中,杨振宁亲自证实了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确实是中国人独立完成,而且,这项伟大工程的带头人正是自己的好朋友邓稼先,得到这一确切消息时,杨振宁竟一时泪流满面,激动不已。

    记者:你当时离席了,你去了洗手间。

    杨振宁:是。

    记者:为什么那么在意这个问题?

    杨振宁:我想我父亲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跟我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于当初中国的落后,当初中国被人歧视,有今天的年轻人所没有的感受,在这个情形之下,了解到中国人也可以自己制造出来最尖端的重要武器,这是灵魂深处的一个震荡。当我知道邓稼先的回答以后,我感情上的冲动不是当时能够自己控制住的。

    记者:但是从杨先生的角度来说,杨先生的哭,也让人推测,是不是您心里难过,因为您也是做这一行的,而原子弹您没有参与。

    杨振宁:我后来曾经问过我自己这个问题,那天感情那么震荡,是因为民族的骄傲的感情,还是是因为邓稼先是我的朋友而让我特别震荡。我想这两个都有,我想非常复杂的真正触及灵魂的一些感受,很少是单纯的,所以这个也是好几个东西纠缠在一起,正因为好几个东西纠缠在一起,所以才有更深的感受。回到美国去以后,我在美国很多的大学做了一些演讲,第一个演讲是1971年9月,那个演讲也是我一生里头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一个演讲。我还记得在演讲里头,我说我在北京,住在北京饭店,住了一个礼拜,当时北京饭店很旧,是一个很大的房子,只挂了一幅对联,这一幅对联我天天看。那对联就是“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我不是离经叛道者

    2004年9月下旬,在北京举行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杨振宁做了一篇名为《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的报告,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次报告引起了海内外华人圈尤其是易学专家们的强烈反响,在一些人眼中,杨振宁甚至成了中华文明的离经叛道者。

    记者:《易经》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一个代表作之一?

    杨振宁:是。

    记者:那么杨先生对《易经》开炮?

    杨振宁:不不,对不起,这个话有点原则性的错误,因为我那个文章叫做《易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文章的80%是讲影响非常之大,而且是正面的。只有20%是讲它有负面的影响。之所以那篇文章变得非常有名,是因为有些人专看那20%。

    记者:这个演讲是你长期研究必然的结果,还是说我确实有一个灵感的显现、我有冲动?

    杨振宁:已经有几十年了。为什么中国有这么多聪明的人,为什么没有萌芽出来中国近代科学。我在这方面去看了一些书,去想了一下,我看出一个别人从前不大注意的道理,就是中国没有推演法,从《易经》开始就没有推演法了,而且其方法跟推演法相反,这使得中国有个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思维的方法,就是归纳法的方法,认为这是唯一的思维的方法,所以你如果要说我有什么革命性见解,就是我指出来,这是一个致命伤。

    获在华永久居留证

    2004年11月初,就在一些人批评他对中华传统文化大逆不道的时候,杨振宁获得了在华永久居留证,就像他在1971是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学者一样,他也是首批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证的外籍人士之一。

    记者:为什么拿这张绿卡呢?在我们看来您用不着拿这张卡。

    杨振宁:确实这个绿卡对于我的作用并不那么大,不过它有一个很重要的象征性的意义,我相信以后用这个绿卡的方法,中国可以吸引很多的优秀的人才来。

    记者:您想用您的行动,来表明你对中国开放的这种支持?

    杨振宁:这不是我的目的,不过可能是一个后果。假如说我1945年离开的中国是旧中国的话,假如我1971年回来所看见的是新中国的话,那么到了21世纪,这个中国是一个新的新中国。在这个情形之下,我回来的心情是一个我要加入一个欣欣向荣、正在崛起而有非常好的前途的一个大的事业,我希望能够在这个大事业里头,做一些我自己所能做的小贡献。据中央电视台26日同步专稿

    杨振宁和李政道

    分手原因是迷雾

    在杨振宁的生命中,李政道是一个举足轻重不可回避的人物,从1946年开始,两个人的合作长达16年之久,并因“宇称不守恒理论”同获诺贝尔奖,被后世学者铭记,他俩的合作关系在近代物理科学历史上,相当罕见。然而,从1962年以后,两个人的关系彻底决裂,成为国际科学界以及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憾事。

    记者:欧本海默(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他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杨振宁跟李政道并肩走在普林斯顿大学的坪上,但是1962年之后,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情形。

    杨振宁:这是一个悲剧,这个悲剧的根源非常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所能够解释的,更不是我今天应该在摄影机的面前所讨论的,我想这个问题我们两个人身后一定会有人研究的,我想研究以后,大家中国人、外国人会得到一个结论的。

    记者: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

    杨振宁:对,这也是我现在决定,我公开地在生前不再在这方面讨论这个问题的道理,是因为大家很显然、很自然地都希望我们和好,可是我们没法再和好,所以在这情形,最好的就是不再讨论。

    记者:是合作出现问题?但是杨先生的经历不是这样。

    杨振宁:你知道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复杂的,这个里头有戏剧性的、有做人方面的差异,有性格方面的差异,不是这么简单的,我想我现在的决定是对的,这个事情我不要再公开讨论。

    虽然众说纷纭,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分手原因始终是迷雾一团。然而值得回味的是,两个人在各自的物理学研究中都有多次与他人合作的经历。除了与李政道合作的“宇称不守恒理论”之外,杨振宁三大成就中的另外两项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和杨-巴克斯特方程,也都是与人分享,但却没有重蹈杨李之争的覆辙。本栏图片系资料图片

    人物背景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曾在美国留学,是中国第一位因数论研究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回国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教授和系主任长达20年之久。

    幼时的杨振宁曾经在清华园度过了8年的美好时光。1945年,杨振宁获取了留美公费,赴美国攻读博士学位。1950年,28岁的杨振宁在普林斯顿结婚,夫人杜致礼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杜聿明的长女,两个人携手度过了53年的人生风雨,直到杜致礼在2003年10月因病去世。

    1957年,31岁的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宙守恒定律”,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从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和李政道也成为最早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杨振宁于1964年加入美国籍,但加入美国国籍的杨振宁始终无法忘记自己的祖国。1971年,杨振宁回到阔别26年的祖国进行访问,当时,中美关系尚未完全解冻,作为第一个回国访问的华裔知名学者,杨振宁为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起到了极大作用,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赞誉。

    2003年底,杨振宁回国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所长。

    2004年,杨振宁因提出《易经》对现代科学的影响备受质疑。

    精彩对白

    记者:您不担心翁小姐那么年轻,她把您给骗了。

    杨振宁:还有更多的人我想不是觉得我做了不道德的事情,是我骗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子。

    记者:但是杨先生经历有很多谜,当初为什么加入美国籍呢?

    杨振宁:我想全世界的人要想换一个国籍都是一个非常触及灵魂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对于中国人。

    记者:那么杨先生对《易经》开炮?

    杨振宁:不不,对不起,这句话又点原则性的错误。

    记者:我们中国有句老话“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相信所有中国人都希望看到你们俩和好。

    杨振宁:可是我们没法再和好,所以对这情形,最好的就是不再讨论。

    记者:在所有正确的时候,你做了正确的决定。

    杨振宁:我想很少有人能有我这么幸运。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杨振宁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杨振宁对话王志谈心路历程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