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救援孤军作战的殿后部队,红25军政委血染陇原———
“军魂”吴焕先长眠宝盒子山下
翻越六盘山后的红25军,沿途多次打退敌军的围追堵截,沿西兰公路在陇东高原上疾速挺进,到达泾川县时又遭遇连续大雨、山洪暴发的情况下,在强渡泾河支流河时,与前来堵截的敌军遭遇交火。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被称为红25军“军魂”的政治委员吴焕先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8月16日,在这个冷风习习的早晨,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踏上了长眠着“军魂”的这块热土…… 吴焕先烈士事迹
吴焕先1907年生于湖北省黄安县四角曹门村(今属河南省新县)。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农民运动,领导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坚持鄂豫皖武装斗争。他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创始人之一。历任鄂豫皖革命委员会、鄂豫皖省委委员、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
1932年,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时,吴焕先同志留任鄂东北游击总司令。他根据鄂豫皖省委的决定主持重建红二十五军,先后任军长、军政治委员。
1934年,根据党中央指示,鄂豫皖省委决定实行战略转移。他率领红二十五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进入陕南。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在获知红四方面军和中央红军北上动向后,毅然作出北上会合的决定。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有力配合了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北上。
8月21日,焕先同志在甘肃泾川县四坡村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 平凉守敌一片慌乱
1935年8月17日,红25军星夜翻越陇东屏障六盘山,于18日迅速进至瓦亭附近,与从固原赶来的敌兵遭遇,经过激战,打退敌兵后,相继占领瓦亭、三关口、蒿店等地,19日,疾速直逼平凉城下。当天,部队集结在平凉以西30里处的安国镇待命。镇守平凉的国民党将领得知红军已过六盘山,而且直逼平凉城时,慌忙调兵进行堵击,城内守敌被突如其来的消息惊得一片慌乱。王母宫塬的红军楼
为了摆脱敌兵,红25军沿泾河南岸的泥泞公路疾速行进,于8月21日凌晨到达泾川县城以西30里处的王村镇。因前后都有敌兵,加之连续两天的大雨,泾河水势暴涨,部队想北渡泾河已十分困难,紧急之时吴焕先决定暂时离开公路,翻越南面的王母宫塬,南渡泾河支流河,策应中央红军北上。
8月16日上午9时许,采访团一行来到了王母宫塬。在王母宫塬的中心部位王村镇西坡村(又名掌曲村),一座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小土楼被完好地保存在那里,上面挂着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红军楼”的匾牌。
原来,这里就是红25军强渡河时和敌军决战时的指挥部。
掌曲村74岁的张彦庭老人告诉我们,当年战斗打响时红军正在吃早饭,一直打到天快黑时才停下来。
当时的红军指挥部就设在财东(富人)张锁房家的这个小土楼内,现在大家都把这个小土楼叫红军楼。 掌曲湾灭敌一个整团
在红军楼的南面有个叫双冢山的地方,相距不到200米的两个土包掩映在浓密的果园当中,据传这两个土包是两处坟墓,但因由来已久,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坟茔,所以叫双冢山。泾川县党史办的负责人告诉我们,在靠西边的一个土包边有一条红军当年下山渡河的羊肠小道,现在被叫做“红军小道”。靠东边的那个土包边上是被当地人称做掌曲湾的一条山沟。
掌曲村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我们,掌曲湾就是当年红军最后合围击溃国民党军队的主战场。在当年,红军三面合围,最后将国民党军队的一个团全部消灭在这条山沟中。
如今的掌曲湾,除了密密葱葱的树木、疯长的野草和在这里欢快放牧的孩子外,已经看不出、也找不到任何当年激战的蛛丝马迹了。吴焕先烈士事迹
关于当年那场战斗打响的时间,史料和当地村民的记忆有了差距,但对吴焕先的牺牲,却是非常一致的。
1935年8月21日,为了争取时间渡过河,从“红军小道”上迅速下山后,在沈家坪东王家村附近开始渡河,政委吴焕先首先指挥手枪团和二二五团抢先渡过河,占领南岸制高点,并向泾川方向警戒。
之后,吴焕先继续留在北岸,指挥军直机关分队继续渡河。突然山洪暴发,河水翻滚着巨浪奔腾而来,将正在渡河的部队拦腰截断,十几名战士被洪水卷走,吴焕先立即组织抢救落水者,并让大家解下绑腿带拧成绳子拉在一起渡河。此时,大雨滂沱,当军供部正在渡河时,王母宫塬顶上响起了密集的枪声,吴焕先知道殿后的二二三团处在孤军作战,在这个紧急关头,吴焕先毫不犹豫,立即带领交通队和学兵队100多人,从红军小道回援,插入敌后,截击敌人,很快将敌军赶到了山沟中。
在作战过程中,吴焕先政委突然一个趔趄倒在了王母宫塬泥泞的土地上,战斗结束了,但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