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如建筑施工、工程机械等,未来估值水平会迅速降低。
基建计划后会大量增加供给的行业,如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行业会面临长期的过剩经营的状况,需要回避。 (南方都市报 林峥)
2009蓄势和期待的一年
日前,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在京召开主题为“展望2009·蓄势与期待”的年度投资报告会。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全美华人金融学会会长汤晓东以及华夏基金投资研究核心成员、华夏基金投资委员会主席、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和华夏策略精选基金经理王亚伟、投资总监刘文动等分别就我国宏观经济形势、股票和债券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前景和相应的投资策略进行了探讨。
张后奇:对未来充满信心
华夏基金新闻发言人、华夏基金副总裁张后奇表示,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充满信心,对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是有信心的,对于中国的基金业和资产管理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他认为,中国资本市场还处在二战前后或者是上个世纪初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阶段,中国社会的基础设施也处在这样的阶段。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改革开放30年的后18年中,作为为企业募集资金、配置资金的功能都得到了初步的发挥,但是其平衡投资人和企业融资人的利益关系方面,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方面,远远没有发挥功能,资本市场作为驱动大国经济发动机的功能,还没有激发出来。仅就中国13亿人的社会保障问题为例,在未来的12年,如果13亿人每个人名下1万元,中国将有13万亿的社会保障资金,其市场化、专业化的运作,将会为中国资本市场提供强大的支撑。中国基金业走过了10年的历程,广大投资人、投资管理人和银行的独立托管人制度,形成了在金融管理领域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这样的制度,使中国的资产管理业顺利经过牛市和熊市的洗礼。
华生:市场没有严重低估
著名经济学家、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认为,去年的证券市场脱离了经济的基本面,属于“虚胖”,今年应该进入一个长期的调整,而且这个调整确实不是用天,不是用月,而是用年来衡量的。到现在为止,市场刚刚调整了一年,还处在一个大调整的周期,调整并没有完全结束。
目前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相对估值合理的空间,不能说已经被严重低估。而在2009年这样充满着不确定的市场当中,才真正是投资管理人去发挥他作用的时候。
华生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正在进入一个全流通的时代,它的估值标准在发生变化,明年是重新确立市场估值标准的一年。 所以,明年是蓄势和期待的一年。
华生认为,不能希望靠限制股票的流通、限制股票的流通量来强大资本市场。中国政府持有股票的比例不是太低,而是太高了,在全世界是第一高。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趋势不是尽可能提高政府持股的比例,而是要大大降低政府持股的比例。中国主要国有企业相当大的股份如果都能够委托基金去管理的时候,就是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大发展和强大的时代。大小非问题的发展趋势,会是对限售的条件越来越放宽,限售的时间会越来越短,这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和进入良性循环基本的前提。中国证券市场在今后的发展当中,会长期地受到这个因素的制约,使得它的估值水平在相对合理的区间波动,这样才使证券市场恢复为投资型的市场,对于投资者有回报的市场,才是能够长期持续的市场,也是供给和需求能够相对平衡的市场。如果我们的证券市场上总是有一大堆的企业,长期排在那里想上市,那么这种情况实际上不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情况,这说明我们的供给和需求实际上不够平衡。
他认为,中国证券市场健康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变革,包括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要使股票的估值合理,特别是大盘股,一定要改变首日只上市1%、2%、3%,使得定价严重脱离了它的基本面的情况。对于限售期的改革,不是用限售的办法来制造短期估值的幻觉,而是要想规范市场,在限售条件上放宽,使得股市上市的时候,从第一天开始就有一个相对合理的估值区间。
王亚伟:既要防套牢又要防踏空明年不看好银行和基建行业
华夏基金投资委员会主席、华夏大盘精选基金和华夏策略基金经理王亚伟认为,2009年从宏观经济来看,中国要比美国相对乐观,但目前影响股市的因素很多,因此明年的股市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基金经理经过2006———2008年三年的大牛大熊,在实践中速成,抵得上国外10年历练。但是面临2009年迷雾重重的市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走近了才能看得清。他建议在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上,2009年可以侧重权益类投资,仓位变化也要更加灵活,既要防套牢又要防踏空,不能大投也不能小投,要适度中投。
王亚伟表示,2009年投资机会比较多,对于具体的投资方向需要特别谨慎,特别是对于短期热炒的板块,他指出,根据短板理论,银行板块的不良资产未来有上升风险;基建板块会局部的大起而可能导致整体的大落,承担重大责任也会破坏自身发展的稳定性,导致行业周期性特征的增强,降低估值。机场、高速公路则会在未来十年出现过剩、低迷。
姚景源:中国经济基本面仍健康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认为,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现在下行压力很大。但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
姚景源表示,按照宏观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看中国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有坚定信心的理由。
首先,就经济增长率来看,2008年前9个月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是9.9%,比去年同时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但是要看到,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去年这30年,平均增长速度是9.8%。也就是说,现在遇到这么大的困难,中国经济还是保持了略高于30年平均增长速度的速度。
其次看就业率。中国的就业压力是全世界哪个国家也比不了的,2008年年初确定的新增就业岗位是1000万,前三个季度完成了全年就业目标的94%。在面对着今年严峻困难和挑战的时候,就业方面如此的成就来之不易。
第三,就通货膨胀率来看,去年中国的CPI达到了历史上10年最高水平,所以党中央将抑制物价过高过快上涨放到宏观调控最为突出的位置。
第四是国际收支方面,我们这几年困扰在国际收支不平衡上面:2006年国际顺差1775亿美元,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等重要问题,当时中央提出减顺差促平衡,但是过了1年,到了2007年,顺差不但没有减下来,相反从1775亿美元上升到了2220亿美元,所以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日趋严重。但是今年1到9月份贸易顺差同比减少47亿美元。
高善文:支撑与压力并存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认为,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出口、房地产市场和消费方面的压力,出口的压力除了对于中国的经济增长、就业造成压力,与出口相关的很多行业的投资增长也在出现非常急剧的减速。商品房销售增长出现了急剧的下降,与去年相比下降了30个百分点,使家具、家用电器、建筑装修材料等相关的消费都面临着下降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