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W >> wang >> 王宁2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也不是语言

从古代发展下来的,变化也并不是很大。另外关于表达方式的很多精华还要从文言里面去学。所以我觉得对文言文阅读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读文言文的人被搞得很复古,脱离时代,离现实越来越远;另外一种就是真正地去读文言文来充实我们的现代汉语,使得文言文教学跟我们现在的白话教学结合起来。现代汉语的词汇没有文言文的基础是很难理解的,反过来说,如果借助于现代汉语来学习古代汉语,那么古代汉语也会比较容易学。
    现在文言文教学有两种教法我是不太赞成的。一种是像学古汉语文选似的一个字一个字把它掰碎了,揉碎了,把它搞成古汉语去教学。还有一种就是拿了篇文章来,文章还没有看明白呢,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文言文阅读应该能够把一些东西读通,读得很顺畅,学生自己去感受。无论读文言文还是读白话文,在做文学形象的鉴赏时,就提高语文能力来讲,道理是一样的。不能把文言文当成外语来学,文言文毕竟是不同时代的汉语。另外也不能把文言文当成白话文阅读,因为毕竟它有语言障碍。所以教学文言文应该抓住一些跟主旨非常相关的东西,拿来做一些重点地解剖。尤其是阅读诗词,一定要从语言里出形象,不从语言里出形象,别人是没法把握的。
    我反对文言文写作,不能去推崇它,因为文言文毕竟还是跟口语不一致的。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一种间接的借鉴,并不需要拿文言文当工具用。我也反对现在儿童读经,因为它带有复古性质。我们可以提倡读优秀的文言文,因为文言文是有文化底蕴的,但是如果现在还去使用文言文,我觉得就是复古得有点太离谱了。
    桑:王老师,在语文教材编写方面,对于文言文部分您有什么建议么?在这方面我们的新的课程标准有哪些有待改进的地方呢?
    王: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可以占百分之五十的比例,高中就不一定把文言文和现代文那么截然分开了。高中文言文散文可以放在散文里面去教;文言文诗歌可以放在诗歌里面去教。高中的文言文主要是进行语文思维教育的,而不是去解决阅读问题的。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语文教学规划。现在的问题是小学的层次没有提升上来,师资教学没有理性化,因此小学就落下一个层次。初中跟着小学走,而咱们国家的教育现状是:初中和小学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占很大的比例,高中的比例就已经缩小了很多。因此课标中产生了一个很让人担忧的问题,即小学初中的标杆比较低,高中一下就给提上来了。这个做法中间有一个断层,可能会影响到高中的实际教学质量。因此需要教育超前去解决,而我们现在没有从根上来解决这个问题。按照小学和初中的课标,小学和初中要上层次,否则升入高中的是低水平的学生,这怎么去对高中学生实施高水平的教育呢?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如果错过了高小和初中阶段,把期望都寄托在高中是很不正常的,这叫事倍功半。
    桑:2004年对新课标的贯彻执行来说主要的是放在评价上,王老师您认为文言文在考试中应该如何去安排呢?
    王:中学文言文考试不是大学古汉语的考试,现在把它切得七零八碎的就考虚词那些东西,是不太恰当的。文言文的阅读更重要的还是理解方面的问题,要从理解上下手。学习文言文的效果本身应该和现代汉语的白话文综合起来看。特别是在高中,文言文的重要作用不只是进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自身的思想内容本身它已经在起作用了,所以我觉得文言文教育的评估不要把文言文拆单子去弄,还是要偏重于评估它的理解,不要一个词一个词的像背字典似地去背。有些东西你没有相应的文化就理解不了它,脱离了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去开展文化上的那些条条框框,你去考学生天干地支怎么配合,十二生肖怎么回事,古代地理……我觉得这没有意思。这种东西他如果不懂,去查字典不就得了。不需要背,背它干什么?你考它干什么?一切的文化,一切的词语,一切的修辞,一切的一切,最后都要落到理解上。出题人要善于把所有这些知识化解到阅读理解中去,这样学生就不必背那些死条条了。看学生的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看他懂不懂,一定量的背诵还要提倡的,因为它对培养语感有好处,当然最好是背诵诗词之类的,比较短、比较精悍的,比如像《陋室铭》这类文章,朗朗上口,能提高欣赏能力,有选择地考核一下没有关系。古文背诵题易于选做,比如给出头一句诗考生就往下写,给你十句你背五句就行,挑着背就可以。所以文言文试题应该偏重于阅读理解,从总体上去评估它的效果,不要把它变成一种类似古汉语考试的那种分解型的题。
    桑:多年来,高考一直是我们教学的“指挥棒”,王老师,您认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应该如何去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呢?
    王:我觉得高考语文试卷含有比较重的应试教育色彩,从出题者的一些意图可以看出应试教育的意图就是看考生会不会做题,素质教育的意图是看考生在做考题的时候显示的能力,这两个意图是不一样的。现在我觉得出题人的思想也在努力地向素质教育方面靠拢。但是他们在思路上还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思想还是没有解放。这几年的高考题咱们拿来看一看,就不难看出应试教育的这种痕迹还很浓厚。不过比以前是进步了,起码不让学生背课本,不让背解释词语了。
    桑:王老师,请您谈一下《语文新课标》比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新在哪些地方呢,还存在哪些问题好吗?
    王:《新课标》有一个好的方面,就是把语文教学里面人文性的东西显然是强调出来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语文教学不是纯粹的政治的东西,也不是完全科学化的东西,《新课标》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还强调了教与学之间不把知识的传授看成是纯粹的被动地灌输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王宁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语文课不是文学课也不是语言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