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T >> tong >> 童志鹏 >> 正文

 

童志鹏从小电台到大系统

于小晗

  童志鹏,电子信息系统工程专家。194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赴美求学。1950年9月获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电工学博士学位后,返回祖国参加新中国电信工业建设。50年代至70年代历任四机部第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所长等职。80年代出任电子工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院长。直接指导与领导了我国多项电子装备与工程的研究与发展,获得了国家多种奖励。90年代以来,他所主持研究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被列为"九五"期间国家级重点工程,为促进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稳定和培养科技队伍起了重大作用。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委常务副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从回国的那一天起,我一直在与电子工业打交道,从小到大为使用部门研制、设计、生产通信通讯设备,可以说是目睹了新中国电子工业发展的整个过程,科研工作中的欢喜与忧伤、兴奋与焦虑全部融合其中。"在信息产业部一间面积不大的办公室里,童志鹏缓缓地讲述着自己50年来丰富、神秘的科研经历。

  1950年,童志鹏从美国回到国内,一同回来的同学相继进入大学和研究机构搞研究,而童志鹏却对工业情有独钟,主动申请到工业部门工作。新中国才刚刚建立,电子工业相当落后,还没有自己的电子工业部门,童志鹏积极参加了正在筹建的电信工业局。"当时朝鲜战争已经爆发,我们接受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是为抗美援朝前线提供电台。"

  在从国民党手里接收的破旧工厂里,童志鹏设计出军用电台的第一台样机,半年后开始迅速装备前线部队。"现在即使是在博物馆也很难见到这种电台了,但在战争中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童先生描述说:"这种一对一的对讲电台覆盖范围将近十几公里,前沿阵地的敌情能够快速传达到指挥所,指挥员的作战命令也能够及时下达到部队。与美军的同类装备相比,我军的电台更轻巧、省电。"

  战争结束后,童志鹏离开北京到四机部成都第十研究所担任副总工程师,很快研究所归属部队,童志鹏第一次穿上了军装,中央军委授予他中校军衔。40多年前的往事重新回忆起来,童先生满心眷恋地说,"那是我最愉快的一段人生时光。部队非常重视科技人员,创造了一个安静的科研环境。在三年自然灾害最困难的时期,部队每个月自己舍不得吃,却多给我们2斤食用油,改善科技人员的生活条件。这是很不容易的。"

  除了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生活上的关心,童志鹏更感到心情格外舒畅:"科研人员的建议有人听,科研上有什么需求,上级领导保证满足。聂荣臻元帅两次视察研究所,每次都亲自听取汇报,仔细询问科研上有什么难处,需要购置什么仪器设备。"童先生说:"科技人员情绪高涨,每天晚上,加班加点地干工作,没有加班费,夜宵也仅是馒头就咸菜,大家都挺满意,好像都不知道叫苦似的。"从1957年直到1964年,童志鹏主持完成了新一代军用电台、航空专用电台、航空雷达、地面微波接力通信设备等众多电子设备与系统的设计、生产,为"两弹一星"配套生产了相关的电子设备。

  研究所后来成建制的转业地方。"文化大革命"期间,童志鹏被打成 "特务",在研究所监督劳动了6年。童志鹏说:"那是如同'劳动营'一般的生活,完全与外界隔离。什么苦活、累活、重活都干了。"盖房子,童志鹏背砖、背水泥、运沙石土,在车站当过搬运工,好多次发着高烧背50多公斤一袋的水泥,折磨的童志鹏感到天旋地转。"如果不是因为年纪轻,早就吃不消了。"在同一个单位,童志鹏经历了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阶段,同时 经历了一辈子最痛苦的磨难,人生真是难以预料。

  从50年代研制小电台,到70年代主持研制导弹、卫星电子测控系统,童志鹏遇到过无数次挫折,"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童志鹏说:"我对挫折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尽管如此,60年代在研制一个大型通信系统时,童志鹏碰上了一件困扰他半年多的麻烦事。

  童志鹏主持研制的大型通信系统是准备在通讯干线上使用的地面微波脉冲接力机,系统整机联试时总是听到莫明奇妙的"喀喀"声。声音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怪声,童志鹏百思不得其解。整个系统已经排查检测了许多遍,仍然找不到原因。查一遍很费时间,童志鹏简直觉得自己焦头烂额了。渐渐地童志鹏发现"喀喀"声总是在联机测试开始一段时间后才出现,刚开机时并没有声音,童志鹏开始考虑是否半导体器件出了问题。

  60年代没有计算机辅助设计,通讯接力机的半导体电子线路全部是技术人员手工设计,人工调试。又经过数周的测试,童志鹏终于发现果然是终端设备的半导体器件出了问题,在线路设计时没有重视半导体器件的稳定性,器件遇热后性能不稳定,出现了"喀喀"声。

  有了这次教训,童志鹏明白了一个道理:没有器件的可靠性,就没有整机工业。再遇到挫折时,也始终牢记着"现象复杂,原因简单"的准则,从不放弃困难。70年代初,在整顿由于"文革"干扰造成的粗糙制造的导弹测控系统质量时,这一经验也得到了应用,经过深入细致的质量整顿,这个系统终于提高了质量,保证了导弹试验任务的顺利进行。

  长期的科技工程实践,特别是结合90年代冷战结束后,国际新形势与信息技术的新发展,童志鹏和他的战友们在1994年创造性地提出了"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新概念,比美国提出类似概念要早两年,这项研究建议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作为"九五"期间新上的国家级重点工程全面开展研制工作。

  半个世纪漫漫征程,从小电台到大系统,童志鹏走过了一段风风雨雨弯弯曲曲的道路,到今天,他以古稀之年依然勤奋学习工作,为21世纪的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的新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童志鹏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童志鹏从小电台到大系统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