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实验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毕生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工作,在两栖类、文昌鱼和鱼类卵子早期发育规律的研究方面,在他所倡导的细胞核和细胞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理论方面,以及发育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在高等学校任教,培养了一大批生物学人才。 童第周,字慰孙,1902年5月28日出生于浙江鄞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家境清贫,靠兄辈抚养,1918年入宁波师范,学习勤奋,成绩优良,后考入宁波效实中学三年级为插班生。1922年中学毕业,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27年毕业后,由中央大学生物系主任蔡堡推荐,任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1930年由亲友资助到比利时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1931年“九·一八”后,日本侵略军开始对中国东北大举进攻,那时童第周正在比利时留学,他出于爱祖国和自觉抗日的热情,带头到日本驻布鲁塞尔使馆进行抗议,受到比利时警方的威胁。1933年底,他不顾日本侵略军即将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危险,毅然放弃了在国外可以安心工作和生活的条件,于1934年底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童第周随学校内迁至四川万县。1938年山东大学解散,他先后在中央大学医学院、同济大学生物系和复旦大学生物系任教。1946年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童第周回青岛参加复校工作,并任生物系教授、系主任。1947年,青岛爆发了反对国民政府的“反饥饿、反迫害”的游行示威。童第周作为山东大学教授会的负责人和动物系主任,积极支持学生运动,并冒险掩护其他人拍摄学生游行的照片,帮助向各地传递登载学生游行和军警镇压学生报道的英文版《民言报》,以扩大学生运动的影响。1948年,童第周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为了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6月他放弃在美国优裕的研究和生活条件,毅然回到山东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童第周继续担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他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并任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兼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后该室改为青岛海洋生物研究所,任所长。1960年,生物学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该所所长陈桢逝世后,童第周一度任所长)。“文化大革命”后,1977年任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他陆续担任了多种领导职务,在坚持科学研究的同时,尽力完成所承担的各项任务。在制定1956—196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63—1972年科技十年规划和后来的基础学科长远规划期间,他参与领导有关生物学方面规划的编制工作。在工作中他注意团结科学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智慧,为顺利完成规划的编制任务,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从1956年至60年代初,他担任中国、苏联、朝鲜、越南四国渔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职务,他协助主任委员、水产部部长许德珩开展组织活动,为推动四国的水产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促进科学家之间的友谊发挥了作用。此外,童第周曾当选为第一至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1978年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童第周在将近50年的科学生涯中,在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还注意应用研究,致力于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他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到晚年,还十分注意把他在核质关系理论研究中的成果应用于医学和农业实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童第周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