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T >> tong >> 童第周 >> 正文

 

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

昌鱼卵子的预定器官形成物质的分布区域,制出了8细胞和32细胞时期器官预定形成物质的分布图谱,为阐明早期胚胎的器官分化提供了实验依据。并进一步指出文昌鱼卵的动物性半球决定个体的极性和器官形成,但这不是孤立的,它也受到来自植物性半球物质的诱导和制约。(3)为了进一步探讨文昌鱼卵子发育的调节能力,又进行了外胚层细胞与内胚层细胞的移植实验,认为外胚层细胞的可塑性比内胚层细胞大,它容易受内胚层细胞影响转化为内胚层细胞。内胚层细胞也能改变性质转化为类似外胚层的细胞,但需要有更适当的条件。说明细胞的定位和细胞质的分化状态对个体发育有明显的作用。童第周等所证明的文昌鱼卵这些早期发育的特点,进一步论证了文昌鱼在进化上的地位是属于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这方面的工作也支持了他后期关于核质关系研究的论据,即细胞质在个体发育中有改变细胞遗传性表达的能力。

  童第周对鱼类的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的研究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40年代开始的实验结果证明,在金鱼的卵子中,赤道线以下植物性半球的一边,卵子含有一种有关个体形成的物质,它在发育早期由植物极性逐步流向动物极性,是形成完整胚胎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弄清楚这一问题,对了解细胞质因子对胚胎发育和个体形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项工作的论文是鱼类实验胚胎学方面的重要历史文献。

核质关系的开创性研究


  关于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是童第周晚年最感兴趣的主要工作。实验胚胎学过去的大量工作和他自己的实验分析,使他确信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不仅仅是细胞核来决定细胞质发育的方向,而是细胞质也能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它们可以互相沟通,在功能上它们可以互相激发和抑制。在这一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童第周和他的同事们在鱼类中用细胞核移植的手段来进一步探讨核质关系,同时探讨利用核质杂交的方法培育鱼类新品种的可能性。他们证明,在核质杂种鱼中性状的出现不是完全受细胞核控制,细胞质也有它的作用。关键在于核、质间性质的差异程度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细胞核在异种的细胞质内,经过多次分裂和复制后,在生理或性质上有发生变化的可能。例如,童第周等发现鲤鱼胚胎的细胞核被移植到鲫鱼的去核卵内(这是不同属远缘鱼类间的移植)能获得核质杂种鱼,它们的性状有类似于细胞核供体鱼鲤鱼的(如有口须),有中间型的(如侧线鳞片的数目),又有类似于细胞质受体鱼鲫鱼的(如脊椎骨数目)。

  童第周发表的大部分著作是属于基础研究性质的,但他在有关经济动物的养殖、有害动物的防除等应用研究上,也取得了对生产实践有重要意义的成果。他在晚年,将杂交细胞的研究应用于肿瘤防治、将鱼类细胞核移植的研究应用于鱼类品种改良等方面,这些工作都很有实践价值,有的在他生前已取得了成功,有的在他逝世后,继续由他的合作者们取得了进一步的成果。

  童第周的青年时代正逢实验胚胎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前面所介绍的有关工作,是童第周对实验胚胎学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到了晚年,童第周虽然仍致力于用实验胚胎学和细胞学的方法,来研究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对发育和遗传的影响,但他又预见到如果不利用分子生物学等领域内的新思想和新技术,就很难深入地解决这些重大的生物学问题。童第周决定和牛满江合作就是出于他们对这一原则问题的共同认识。

  童第周和牛满江合作,探讨了鲫鱼和鲤鱼的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证明这种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尾鳍从双尾变成单尾。除形态特征外,还利用同功酶作为标记,来检验这些单尾鱼在遗传上发生的变异,说明注入的信息分子(mRNA)和由此得出的产物分子之间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不仅如此,他们还继续研究鲤鱼mRNA和DNA诱导的单尾金鱼的遗传规律。当然,由于这项合作研究的历史不久,又涉及发育、遗传等复杂问题,因此对他们用DNA和mRNA分子诱导鱼类遗传变异的生物学功能方面所开创的研究,尚有待进一步深入的工作。但这项涉及高等动物的发育及其遗传控制的合作研究,能在70年代中国尚处于“文革”期间便开始进行,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结果,是不容易的。它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

  在童第周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尽管不同时期的研究课题、实验材料或技术方法有所不同,但他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在不同的高水平上发展。他善于从微观现象分析中,概括出宏观结论,并反复验证,强调用综合的、辩证的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他曾致力于将胚胎学、细胞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等各方面有关的问题和概念,综合贯穿在一起,在理论上作出客观的阐明,并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

  童第周是一位治学严谨、作风正派、孜孜不倦地埋头苦干的实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间断过他的研究工作和科学思维。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是如此,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也是分秒必争地读书和写作。几十年来,他经常亲自饲养动物,做实验,看结果,写论文,事必躬亲。

热心培养人才的教育家


  童第周一贯热爱教育事业,曾在我国多所大学任教。1938年春,山东大学解散,师生各奔东西。他是同济大学少数受聘教授之一。当时战况紧张,学校条件十分困难,他与同学同甘共苦,为生物系课程的开设作了很大努力。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他是最早回校的教授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不久,他虽承担着繁重的行政和科研领导任务,但仍坚持在山东大学动物系授课。童第周曾教过普通动物学、细胞学、比较解剖学、遗传学、胚胎学和实验胚胎学等,通过他的讲授,学生们对每门课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他讲课时总是从动态的和进化的角度去讲解,并结合自己科学研究的结果予以示范论证,着重启发学生的学术思考能力和科学实验方法,这是他教学最成功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点。他为我国的生物科学界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他还经常推荐许多科学家到学校任课,接受高等学校的老师到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他认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增进科研机构与学校之间的联系。

  童第周于1979年3月初带病到杭州讲学时,因病回京治疗,不幸于1979年3月30日因心脏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北京,享年77岁。

  童第周在逝世前几年,体弱多病,但他除了坚持科学研究以外,仍想方设法,从多方面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积极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此,他做了两件非常重要的事。第一件事是,他从50年代开始已注意到对生物学史和生物学重要理论的研究,在晚年写了生物学中的哲学问题方面的重要著作,例如:《简谈生物学上的理论学说及其发展史》(1978上,1979下),便是童第周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童第周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童第周:中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者之一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