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小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他要求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国,设想实行某些社会改良政策以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祸患”。但孙中山设想的社会改良政策恰恰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方案。列宁曾称赞孙中山的纲领“是带有建立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也增强了孙中山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的信心。
他派人到国内外各地发展组织、宣传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1906年间赴东南亚各地向华侨宣传和募集革命经费,在一些地方创立同盟会的支部。他继续领导批判改良派的斗争,革命党人驳斥改良派反对革命的各种错误论点,广泛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孙中山在这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他领导的对改良派的批判,为辛亥革命的爆发作了有力的思想准备。从1906~1911年,同盟会在华南各地组织多次武装起义,孙中山为起义制定战略方针,并在海外奔走,为起义筹募经费。1907年12月镇南关起义时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孙中山领导的各次起义都因缺乏群众基础、组织不够严密而失败,但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英勇战斗,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特别是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之役(见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在全国引起了巨大震动。
推翻封建帝制,捍卫共和制度1911年10月10日,在孙中山和同盟会影响下的革命党人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孙中山在美国得知消息后,为争取欧美各国支持革命和切断清政府的外援,在美、英、法等国进行外交活动。因帝国主义各国政府并不希望中国革命成功,外交活动没有取得预期成果。12月下旬,孙中山回国,即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布就职,组成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见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统帝(溥仪)被迫宣布退位,结束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3月11日,颁布带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经过斗争后被迫接受与袁世凯妥协的条件,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向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职,让位于袁世凯,4月1日正式解职。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了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但因政权落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代表袁世凯手中,孙中山的努力并未取得成果。1912年8月,同盟会改组成国民党,其组织成分益趋复杂,孙中山虽被推举为理事长,但实际上并未负起领导责任。1913年2月,孙中山赴日本访问,3月,得知袁世凯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立即返回国内,主张武力讨袁;7月发动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再度出亡日本。
1914年6月,孙中山在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希望恢复和发扬同盟会的精神,发动“三次革命”。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组织了多次武装起义,但它的纲领仅注重反袁、而没有提出符合人民切身利益的主张以发动群众,在组织上又有严重的宗派主义和会党习气,所以在全国反袁斗争中未能取得主导地位。
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孙中山于1915年5月初回到国内,继续为捍卫共和制度而斗争。旋又返日,10月25日在东京与宋庆龄结婚。1917年7月,因段祺瑞为首领的北洋军阀解散国会和废弃《临时约法》,孙中山率部分海军南下,号召国会议员赴广东,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建立军政府,9月被推举为大元帅,进行护法战争。但“护法”的旗帜并不鲜明,在人民群众中没有受到重视。孙中山在军政府内备受军阀、政客的排挤,不得不于1918年5月辞去大元帅职务,经日本赴上海。第一次护法战争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南北军阀都是一丘之貉。从1918~1920年,孙中山完成过去已着手撰写的《建国方略》,对以往的革命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改造和建设中国的宏伟计划。
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感到人类产生了伟大的希望,他对俄国革命发生了极大的兴趣,1918年夏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祝贺俄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表示愿和俄国革命党团结共同斗争。1919年的“五四”运动,给予孙中山以很大的鼓舞,他高度评价和支持学生运动,从此对人民群众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孙中山从1920年开始与苏俄人士接触,1921年12月在桂林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讨论建立革命党和革命武装问题。1922年4月,又在广州与苏俄的全权代表会见,从幻想向帝国主义寻求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