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S >> sun >> 孙科 >> 正文

 

[图文]孙科从美国返台湾后的政治生涯

孙科
孙科

  1949年7月,孙科去广州参加国民党非常会议返回香港后,意气消沉,认为“大局已无法挽回”。12月10日,蒋介石由成都飞往台北,没有通知孙科赴台。1950年夏,蒋介石在台湾发起国民党改造运动,也未通知孙科参加,仅由洪兰友向其通报情况。孙科向洪兰友表示,国民党应当改造,但在改造之前应召集全体中央执行委员开会议决才算合法。不久,台湾的报纸便出现了攻击孙科的报道。也有小道消息传孙科将来台湾任“副总统”,于是有关方面对孙科来台便竭力防范。孙科意欲申请赴美,但台湾当局不给他发放护照,无奈中只得暂住香港。

  中共方面曾通过相关人士与孙科联络,但孙科对中共及其领导的革命怀有很深的成见和对抗情绪,且对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感到无限痛惜,为此,他断然拒绝了中共欢迎他前往北京的邀请。

  孙科在香港居留期间,因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败的刺激和国民党前途的黯淡,他对时局深感“悲观”,“情绪非常不好”,以致身心交瘁,对政治及一切事务均表倦怠。在他的宅邸,每天都有流寓在港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叩门拜访,向孙科告贷。孙科每以10元港币打发这些昔日的军政人员,后因人数日益增多,乃改为5元,但前来借钱的人仍持续不断,只好决定尽速离开香港。孙科刚到香港时,即向港英当局申请出国护照,但在1949—1950年间,孙科却为一私人之事所困扰。广东籍某女子声称与孙有染,向台湾和香港两地法院同时控告遭孙科遗弃,要求孙支付一笔数目不菲的款项。此女子得到孙科政敌的支持,其目的是阻止孙科前往台湾。双方通过法律程序进行了诉讼,一时闹得沸沸扬扬。港英政府以诉讼未决不得离港为由,拒绝签发孙科的出国护照。直到1950年春,香港法院判决孙科胜诉,他才得以出国。

  1950年秋,孙科携夫人经印度、希腊赴法国,抵达巴黎后,暂住老友、前驻苏大使傅秉常在巴黎郊外的别墅,开始了他晚年流亡海外的岁月,是年孙科60岁。孙科虽流亡海外,但起初生活还算优渥。1950年他寓居巴黎后,养病之余,经常游历欧洲各国,先后去过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下榻之处则非高级宾馆不住。绮丽的异国风光,丰盛的餐饮,似乎已渐渐洗去孙科多年从政的疲惫。

  孙科在巴黎寓居两年后,决定转往美国。1952年7月,孙科夫人先行离开欧洲前往美国,12月下旬孙科才启程。孙科夫妇住其长女孙穗英家,次年迁居加州洛杉矶西部圣塔莫利卡,在此地居住四年,后迁至洛杉矶。

  孙科在流寓美国期间,台湾的蒋介石对其不闻不问,偶尔有少许大陆时代的故旧前去探访。1961年,陈诚以“副总统”身份访美,也只给孙科打去一个电话而已,并没有专程前往探访,国民党驻美外交机构与孙科也无任何往来。

  大陆中共方面仍惦记着孙科,1956年3月,周恩来在北京会见英国客人马坤,请与孙科有数十年私交之谊的马坤代向孙科致意。周恩来说,我们不能让孙中山先生的儿子长期流亡国外,中国政府仍然欢迎孙科先生返国。

  然而,此时的孙科似乎已倦于政治,他对周恩来的口信没有作出回应。孙科深居息影,俨然“闲云野鹤”,在南加州乡间闭门读书,只是由于孙科过去不置产业,生活颇为清苦。已无任何固定收入的孙科夫妇与次子治强一家共同生活,依靠子女的小额接济,省吃俭用,一切自己动手。为了节省开支,他们自己种菜,其夫人陈淑英负责烹炊,孙科则收拾洗涮碗碟,洒扫庭除。甚至有一段时间,孙科夫妇因经济窘迫只能吃番薯充饥。然而,他每天仍到附近的图书馆看书,家中也堆满了书籍,完全过着一种普通老人的困窘生活。据说有一天他偶然在报上看到《清史》在台湾出版,非常高兴,马上写信给从前他任立法院院长时的秘书长梁寒操,托他代购一部。所幸《清史》的编纂者得悉此事,深为孙科的求知欲感动,决定赠送一部《清史》给他。这种久于淡泊、生活困苦的状况使他怀念旧的时光,同时也是年老之故,身躯中所流淌的中国人的血液使他更希望回归“祖国”。当然,自己的故土是回不去的。而能回去也只是那偏居一隅的台湾了。孙科已经70多岁高龄了,在他流亡海外的十几年间,台湾的蒋介石政权并没有对他表示出任何关心和重视,孙科也从未返回过台湾。1949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后,大陆时代众多的国民党元老全被其“悬置”起来,而在历史上多次与蒋反目的孙科当然不能在台湾立足。但步入垂暮之年的孙科,蛰居海外,虽然清闲,生活也颇为清苦,有诸多不便。此时台湾在“山姆大叔”的庇护下,国民党不仅度过了最初败退台湾的惶急之势,经济也得到恢复发展,社会稳定,孙科于是渐生归台之意。

  1962年9月,为了参加第三十二届“中美文化基金委员会”会议,孙科特地从美国西海岸来到华盛顿。会议期间,他接受台北一家报纸驻美记者的采访,在交谈过程中,不时流露出对台湾的向往之情。

  记者问:“你在会议中可曾发言?这次会议有什么新的成就么?”

  孙科答道:“我们讨论的还是些例行性问题,然后是选举及决定下次开会的地点。”

  记者又问下次开会的地点仍是在华府吗?

  孙科马上答道:“不是的,下次开会将在台湾了。”接着大加赞赏台湾的文化水平很高,不过他对台湾学者的清苦生活有些不满,比如说一位大学教授,每月薪水听说只有50美元左右,维持四五口之家就比较困难了,可是今天的政府财力有限,如何来改善,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记者问:“对于这方面,孙先生有什么好的意见?”

  孙科表示这是一个全方位的经济问题,并非三言两语能解决。

  记者又转换话题问:“你对国内一般情形都了解么?”

  孙科颇为自信地说:“我目前居住在美国乡下,快十年没回祖国了,当然谈不到了解太多,不过我每天能看到台湾报纸,也注意国内的一般情形,我知道在台湾,各方面都很安定,进步也很快,尤其在农工方面,有值得骄傲的成就。不过,我觉得在经济财政方面,似乎还得更进一步求发展,研究出一个好的方案出来?”

  记者问:“你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么?”

  孙科肯定地说:“当然是一个问题,其实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比方说,战后的欧洲各国,在形体上等于已经破产,英、法、西、意诸国,在大战后呈现出空前未有的萧条,可是大家努力不过十年,一切都改善过来了,就连日本在这十五年也发生剧变,经济是立国之本,人家能够从残破中站起来,必有其因素所在。”

  孙科虽蛰居美国乡下,但多年形成的政治敏感性令他非常关注国际形势。当记者问及他对时局的看法时,他并不回避,言谈中尽力吹捧蒋介石以及台湾所谓的建设成就,显露其“拥蒋反共”的政治倾向。他对记者说:“国际问题风云变幻,两个阵营对立的现象常有,但我相信十年生聚的教训,何为善恶是非,大家都明白了,若不是蒋先生支撑大局,中国的前途难以想象。”

  孙科表示自己因为健康关系未能为蒋介石效力。但当记者问他目前的健康情形如何时,他却毫不谦虚:“现在的情形很好,十年隐居生活,在乡下深居简出,倒免了病痛的折磨。”

  孙科十分感慨在美国时间过得很快,眨眼十多年过去了。当记者问及他在国外生活是否习惯,孙科明确表示,当然不如住在自己的国家好,常被思乡之情困扰。记者顺势问道:“有机会时就到台湾去看看吗?”孙科满怀期待地说:“当然,如果健康情形允许,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很想回台湾看看,比如说下次教育文化基金会在台北召开,我希望能去!”

  这一段颇具政治背景的对话实际是孙科借台湾媒体向蒋介石表示“我很想到台湾看看”的愿望。

  孙科向台湾当局表白到台心愿不久,1962年“双十”节前夕,中山县籍“立委”刘崇龄向“行政院”提出质询,他说:“哲生先生功在国家,过去担任过国民政府的副主席和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最近孙先生于言词之间也怀念台湾的老朋友,同时表露出有思乡之感。”刘崇龄要求当局主动邀请孙科返台。对刘崇龄的质询,同属广东中山籍的“行政院”副院长王云五回答说:“政府非常欢迎哲生先生回国,而且在筹备中的第三次阳明山会谈,哲生先生也列入尽先邀请的名单。”孙科的故旧、国民党元老梁寒超等粤籍要人也积极活动,为孙科赴台进行各项具体安排。

  事实上,早在孙科通过媒体表露返台心愿之前,其长子孙治平就已经在8月偕夫人返台观光了。孙治平夫妇的台湾之行是秘密进行的,只停留了一个星期,就匆匆返回美国。直到第三个星期,港台媒体才披露这一不同寻常的新闻。媒体对孙治平夫妇台湾之行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孙治平此次返台决非纯属个人私事,而是为其父到台作准备的。孙治平台湾之行不仅受到各方面的热烈欢迎,而且离台时携带了许多台湾当局要人赠送给孙科的礼品。原来,1962年10月16日是孙科71岁生日,夫人陈淑英也适逢七十大寿,恰好这年又是两人的金婚纪念,可谓三喜临门。因此收到各类礼品数十件,送礼者包括蒋介石、陈诚、于右任等,这无疑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台湾当局向孙科射出的友善之箭,也为后来孙科的谈话以及刘崇龄的质询埋下了伏笔。围绕选择何种适当的时机让孙科名正言顺地来台,最后双方约定在台湾各界庆祝孙中山百岁诞辰纪念时,以大会名义邀请孙科到台。

  1964年4月,孙科在检查身体时发现血压偏高,小便有血球,担心是膀胱癌,遂入院动手术。三星期出院,接着又调养了三个月,方完全恢复。孙科在《八十述略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孙科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图文]孙科从美国返台湾后的政治生涯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