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他主持制定的新技术革命新材料规划,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北京工作期间,作为专家组长,他主持了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选拔和评估工作,是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的特邀评估专家。他曾任国家发明奖及自然科学奖的评委,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会副主任。
他一贯重视人才的培养。在工作中注意发挥科技人员的个人专长和创造能力。几十年来,在他的指导下,晋升为高级职称的上百人。他一回国就参加研究生培养工作,1981年开始担任两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他与合作者共同指导下,已毕业博士生24人,硕士生60余人。他还是清华大学、东北工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及北方交大等七个大学的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他热心科技出版事业,创办了《能源材料》、《中国金属科学与技术》 ( 英文版)、《中国科学基金》、《自然科学进展》 (中英文版) 等刊物并任主编。 他是《金属学报》(中、英文版) 的主编和中国大百科全书《矿冶卷》编委会副主任。 他还主编了《中国材料大辞典》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材料科学技术卷》。
他热心我国学会工作,在中国金属学会成立一开始他就是理事及常务理事、材料科学学会理事长,现为荣誉会员。为了加强中国材料科学工作者之间的联系,他创建了包括27个有关学会的“中国材料联合会”,并任第一任主席;他是“中国材料研究学会”(C-MRS)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国际材料科学界也有较高的知名度.他受邀参加了1987 年日本东京大学100周年大庆召开的“材料与社会”讨论会并作报告;1988 年东京的新材料国际会议,芝加哥的世界材料大会。
50年代,他曾先后被选为沈阳市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常委。从1963年开始,曾当选为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被评为辽宁省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和沈阳市先进科学工作者。1985年,中科院沈阳分院授予他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师昌绪院士是《金属学报》、《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自然科学进展》、《材料导报》等学术期刊主编。多次主持国家材料及材料科学规划、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立项与评估等。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领导开发出我国第一代航空发动机用多孔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使我国歼击机性能上了一个新台阶。针对我国当时缺镍无铬情况,50-60年代主持研究开发出我国第一代铁基高温合金、铬锰氮不锈钢、耐热钢及铁锰铝奥氏体钢,并推广到工业生产。发表论文300多篇,培养硕士及博士生近100名。曾获国家三大奖1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1998年获得国际材联(International Union of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ies(IUMRS))颁发的实用材料创新奖(Innovations in Real Materials Awards)。2001年7月, TMS(Minerals, Metals, and Materials Society)学会评选出2002年度TMS会员奖(Fellow Award),师昌绪院士是该年度国际上5位获奖人之一。此外,他还是首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并于2004年6月获光华工程科技成就奖。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