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的路径与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所主导的路径,有着本质的差异。没有核心技术,沙钢能够通过引进合资把技术变成自己的;没有品牌,沙钢能够倾注全部心血与意志力打造一流品牌;没有人才,沙钢能够从人本出发引进人才。
独特的生活经历使得沈文荣砥砺出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就是一种根植于本地而又无边界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真正的全球化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越是本地的,越是全球的。以统一的特征洞察本地需求的样式与走势,这样也就实现了全球化经营。当然只有那些灵活、外向、能充分利用其敏感性和理解能力的企业家才能进入这样的境界。只有积累对每个微观宇宙的观察,才能最终形成对全世界的洞察力。从人类的基本需求出发,洞察本地的微观“宇宙”,就能见微知著。或许,这也是沙钢模式的意义所在。
时下对“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带来的贫困,多有诟病。地方政府为了在本届任期内“有所作为”,缺乏培育民间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的耐心,纷纷倾全力打造“跨国公司的经济飞地”。从而导致在全球工业化分工中,只能通过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和税收等政策的投入,在外资企业的产业链中充当加工和组装环节的角色。人均GDP上去了,但是人均收入却停滞不前,造成富饶的“贫困”。如果多一点儿像沙钢这样的龙头品牌企业,能够把市场与整合资源的主导权系于一身,则这一方水土就富有了。
有待破解的难题
先前,方圆500公里的市场半径,就已经让沈文荣陶醉了;现今,跻身世界一流的沙钢,不得不以全球视野来打造自己的战略供应链。沈文荣通过引进设备顺利模仿了技术、模仿了商业模式,可是却遭遇了制度建设滞后的攻坚战。作为民营企业,沈文荣个人拥有29.98%的股份,其管理团队掌控着87.7%的股权,存在着“一股独大”的弊端。一言九鼎的沈文荣拥有沙钢的绝对控制权。这样一种体制,能够调动一切资源迅速做大,但却无法经营管理一个全球布局的钢铁帝国。
从沈文荣的秉性和意志力上去判断,显然他不会局限于10平方公里的地盘上构建自己的帝国,他会像宝钢一样在全世界范围内建构自己的帝国版图。沙钢去年出口的钢材已达8亿美元的收入,而且现在正与欧洲、美国、韩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外公司进行接触,探讨战略合作的可能。入股沙钢成为时下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的一个热门话题。韩国的浦项可谓捷足先登,但是开口50%的股权,沈文荣的沙钢实在难以接受。据沈文荣透露,沙钢的股权不一定转让给老外,也可能转让给国内知名的钢铁企业。值得注意的是,国内老大宝钢 与沙钢在地缘与人缘上都有着不错的基础,只是“钢痴”沈文荣绝对不可能放弃控股权,而老大宝钢也不甘心投资给别人玩。
当然,沈文荣已经是60岁的人了。如果沙钢加盟了宝钢,沈文荣可能马上面临退休的压力。对这个“钢痴”来说,没有比把他从钢铁线上排挤出去更残酷的事了。他的魂魄在钢铁。这是任何想入股沙钢的公司不能不考虑的基本点。
可以预见的是,沙钢也可能向一个上市的公众公司转化,容忍不乏国际国内的钢铁巨头持有相当数量的股份。而沙钢的运行依然在强人沈文荣的绝对控制之下。对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说,有沈文荣这样一个“钢痴”掌舵沙钢,应该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如果没有钢铁不知该怎么生活下去的沈文荣,只崇敬围绕着钢铁的创造、简化、生成和想象力。他谨慎地、不动声色地并不可动摇地向前推进着他的商业帝国,因为他是向上的人。
上一页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