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一首《小白杨》进了北大
撒贝宁是回族,生于广东湛江,父母都在部队从事文艺工作。翻开小撒的成长页码,记录着这样一些“艺术经历”:4岁时,他一人站在舞台上表演儿歌毫不怯场;11岁时和妹妹撒贝娜策划、导演、演出一台家庭“晚会”,这一年他还获得了武汉市五年级口头作文竞赛第一名;初中后,他对演讲、唱歌产生了兴趣,常一个人在家对着镜子一遍遍地练,有时让爸爸作示范;上初二时,他代表学校参加全市中学生演讲比赛,拿了第一。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小撒穿梭于各类演讲比赛,选手一听有撒贝宁参加,就“只能争亚军了”。得意洋洋的小撒甚至还想,长大了就以演讲为生吧。成名后的小撒说:“我喜欢演讲,因为我爱上了那种站在舞台上,当着所有人的面儿直抒胸臆的感觉。演讲给我自信,演讲锻炼了我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北大每年都邀请各省重点中学里学习好、有文艺特长的同学参加冬令营。高三那年,小撒有幸去了。试演时唱了一首《把根留住》,评委老师问:“你会唱民歌吗?”小撒搜肠刮肚地想起了一首《小白杨》。老师说,明天汇报演出,你就唱《小白杨》吧。小撒傻了眼,连夜找到父亲的战友,赶制伴奏带,还请了一位声乐老师,两个小时速成,调整发声发音,第二天顺利通过了汇报演出。
离高考还有三个月,小撒接到了北大录取通知书,激动得差点晕过去,回宿舍收拾书包时眼圈红红的,同学不解地问,“你被开除了?”
22岁:央视最年轻的法制节目主播
北大是自由、宽松的。热爱艺术的小撒在北大如鱼得水。他的专业是经济法。在他看来,律师既能改变别人的命运、又有渊博的学识和表演的空间,还能满足表达和说服的欲望,很符合他对职业的想象。
1997年夏末,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开始筹备,到北大法学院招主持人,老师推荐了小撒。当时他正在香山排演话剧《保尔·柯察金》,呼机在山里收不到信号,只能面试其他的同学,走时栏目组留下了联系电话。一个星期后,小撒回来了,但面试已经结束。一连几天小撒都在琢磨到底要不要打这个电话。没想到,这个在学校公用电话亭里用饭票给栏目打的电话改变了他的命运。接电话的是北大校友钱蔚,她让小撒马上去试镜。小撒穿上仅有的一套肥大的蓝西装,打了条红领带,急急忙忙地去了,像个傻女婿。那时小撒总在外面踢球,晒得又黑又瘦,像个猴子似的。在演播室里,小撒结结巴巴背了一段有关“企业破产”的毕业论文。编导急了:“停!停!这是招主持人,不是让你背论文来了。”然后,递给他一张报纸,“随便找一段,谈谈自己的想法。”于是,小撒就“美国一男孩因黑客被抓”一事,联想到北大的一个“邮件事件”说了一通。两天后,接到了“尽早加入节目运作”的电话。
但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顺利。不少人认为,把一个日播栏目交给一个没有任何电视从业经验、没有接受过正规播音主持训练的22岁大学生,风险太大。当时栏目内部在小撒的去留问题上有两种不同意见;一是先作为记者留下来,慢慢培养;二是觉得镜头感不错,有可塑的潜力。当时正值小撒研究生第一学年,学业压力很大,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煎熬:是坚持还是放弃?甚至常常失眠。每天一早从学校赶到中央台,在演播室里从早上8点录到晚上9点,录完节目,回到学校,人就成了一摊烂泥。即便发着高烧他也咬牙扛着,觉得自己代表着北大法学院,不能辜负大家的期望。正是年轻人不服输的那股劲支撑着他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
1998年1月,22岁、一脸书生气的小撒和开创了中国法制节目新形态的“今日说法”一同走入了观众的视野,同样的清新、同样的亲切、同样的独特。人们开始关注天天说法的小撒,那个邻家男孩般、理性、机敏,有些与众不同的主持人。
23岁:“荣事达”杯全国电视主持人大赛冠军
小撒是在自己主持的“今日说法”后的广告中得知荣事达电视主持人大赛的。大赛主题是选拔新的电视主持人,探讨新的主持人理念,这让小撒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但又很矛盾。一方面觉得自己是个新人,需要有个证明自己的机会;一方面又想到自己已经是“今日说法”的主持人,如果拿不到名次很丢面子。所以一直躲着没报名。直到同事捎话说,主任强调一定要你去参加这次大赛。小撒说自己就像被人踹了一脚,心里却很感激,终于有人帮自己作了决定,这或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
他最终夺冠,几乎一夜成名。那个“今日说法”里的书生成了明星,几乎没有人不认识他。
27岁:中国法律援助形象大使
开始主持“今日说法”时,小撒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并不轰轰烈烈,但有一件事改变了他的看法。2001年,“今日说法”的观众,一个安徽老人到北大找到了小撒,倾诉着自己遇到的不平事,小撒建议他找当地媒体帮助解决问题。两个月后老人又找来了,说是按小撒出的主意,事情进展得很顺利,他是来表达谢意的。这件事让小撒忽然理解了:法律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无意中会成为促成一件事公平解决的一个因素。法制节目主持人的魅力在于带领大家触摸和认识法律真实的力量。
2003年8月,27岁的小撒被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评选为“法律援助形象大使”。接到聘书时,小撒跟司法部长开了个玩笑,说您这个聘书不规范,没期限哩。张部长一愣,问他:那你希望做到什么时候呢?小撒回答,希望我的青年时代甚至一辈子都投入到法律援助之中。于是这份形象大使的聘书就成了“终身制”。
30岁:金话筒奖
2006年,三十而立的小撒先后获得中国播音主持人金话筒奖和“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25年25人”称号。在此之前,他已经获得了第22届电视金鹰奖电视节目主持人最佳奖,以及央视十佳主持人称号。入选“25年25人”的标准很高,比如:各类电视节目中“第一个吃螃蟹的”有代表性,有影响力的主持人;各时期在电视界起到引领作用的主持人等等。25个获奖者中,年龄最大的是沈力老师,已经是奶奶辈了。从业8年的小撒拿到这个奖项,他说这是个意外的惊喜,这个奖励更多的是一种承上启下的期望。
我问他,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出名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小撒回答:“我不是明星。但是作为法制节目的主持人,有许多无形的约束,你要洁身自好,要自律,不能有任何污点和错误,要为国家法治建设做贡献。”
摘下话筒、走出演播室的小撒,生活很平淡。上网、看电影,和朋友、家人一起吃饭聊天,过着普通人的日子。如果有什么特别的,就是每周都要回学校打一次篮球。每次从喧嚣中踏进校园时,浮躁的心会马上安静下来。英达曾对小撒笑言,我们是精神上永远毕不了业的人,对北大充满了依恋。小撒则充满诗意地说,在校园里,什么都无所谓,只有一颗心。
而立之年的小撒至今未婚。问及对爱情、婚姻的看法时,他说,爱情会冲动、盲目,但婚姻一定是个法律事件,涉及生命的延续,一定慎重。
(摘自《中华儿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