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Q >> qian >> 钱学森 >> 正文

 

卧薪尝胆,披荆斩棘

部长亲自负责挑选审查,保证质量与数量。

    于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届毕业生,纷纷奔向五院。到1960年,五院已由数百人猛增至上万人。

    当然,这些从全国各地选调来的大学生,大部分专业不对口。钱学森只好再次办起了导弹技术训练班,进行补课。

    五院人员大量增加以后,钱学森按照仿制与研制的要求,研究相应配套的新体制,重新组织分工。有的要新建,有的要充实扩大,这一切都要钱学森亲自筹划,亲自参与。

    随着科研机构的健全,仿制工作全面展开了。钱学森夜以继日地投入到设计工作以及组织攻破关键技术的工作。白天,他带领年青人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夜晚与年轻人在一起,消化资料,做课题论证,推导运算,常常是通宵达旦,废寝忘食。

    为了“东风一号”的仿制工作,钱学森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在总体设计部,在控制系统,在弹体结构研究室,在推进剂研究室,到处都有钱学森的身影。然而,在百忙之中,钱学森不忘抓主要矛盾,抓关键部位。他始终把主要精力倾注在火箭发动机上。因为,火箭发动机是导弹的“心脏”啊。

    大型导弹工程千头万绪,事事要从头干起,谈何容易!

    所幸的是,一开头,绝大多数苏联专家对中国的帮助还是诚心诚意的。这使得钱学森还稍稍喘了一口气(对于这一点,即使在后来中苏关系全面破裂之后,钱学森也仍给以公正的评价)。

    但是,好景不长。中苏关系出现了的“蜜月”期,很快便结束了,代之而来的,是由不公开的冷漠、撤火,到公开的决裂。

    中苏关系的这种微妙的变化,钱学森是最清楚的。第一个敏感点,就是“核子”领域。1959年6月,苏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提出暂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这是一个信号。实质上是苏联单方面撕毁了1957年10月15日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的条款。对此,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对苏共中央的无理来函不予答复。但是,此事已出,中央只有横下一条心,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从头干起。

    1959年9月,我国防部五院在莫斯科与苏方进行设备分交的谈判。按协议,苏方应供给五院100吨不锈钢材,苏方竟翻脸不认帐了。

    随后,苏联实际上中断了对我国的援助,一些应到而未到的图纸资料和样品,都卡住不给了。那只曾经伸出来的友谊之手,一下子缩了回去。

    到1960年,事态发展得更趋严重。这年6月24日至26日在布加勒斯特举行的社会主义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苏共对中共公然进行了全面攻击。

    1960年7月14日,苏联政府突然又照会中国政府,在一个月之内,撤走在华的全部12000名专家,并带走许多重要的设计图纸和有关资料,同时停止发送建设急需的设备、关键部件和重要物资。就在这一个月之内,苏联单方面撕毁同我国签订的343个专家合同和合同补充书,废除了257个科技合同。

    所有这一切背信弃义的行动,对于正处在蹒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打击!

    正在北戴河召开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的毛泽东得知此事后,气得用拳头擂着桌面说道:

    “我们要下定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账是难还的。我看应该给赫鲁晓夫一吨重的勋章!”

    毛泽东这番话,怨中有气,却表达了中国人的志气与英雄气概,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中国尖端技术的发展方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别无他路可循。中国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技术,要造出中国的原子弹、导弹。中国人要争这口气!

就在苏联专家撤走后不久,钱学森扣开了聂帅家的红漆大门。他来到聂帅身边,说道: “苏联专家撤走了,这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只不过事情来得早了一些,突然了一些。”

    聂帅点点头。接着,二位将帅相对而坐,久久地沉默。

    “你觉得我们的导弹事业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吗?”聂帅开口问道。

    “能,我们能够成功!”钱学森充满信心地回答了聂帅。

    在外国人面前,钱学森向来是不服输的。他对于眼前发生的一切,似乎早就有所准备。因为在导弹研究院建院之初,他就把“自力更生为主”写进了他的建院方针。

    钱学森在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大智大勇,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个普通的爱国科学家可能达到的境界。这时的钱学森已经是一个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了。

    党组织对钱学森的考验和钱学森对党的追求几乎是同时进行的。在美国,联邦调查局曾诬控他为美国共产党员。当时,他的确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是,这种诬控和由此而来的种种迫害,使他懂得做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将回国的航行途中,一美联社的记者曾问他是不是共产党员。钱学森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我还不够作一个共产党员,因为共产党员是具有人类最崇高理想的人。”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回国以后,他虽然没有急于向党组织表露自己的这种向往和追求,但他在实际行动上,却处处以共产党员为楷模,严格要求自己。他不眠不息地工作,在百忙之中认真学习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并自觉地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自己的科研事业。他不怕困难,艰苦奋斗,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自力更生为主”的方针政策。他不怕洋人,不信邪,对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所有这一切,党组织都看在眼里,也都铭刻在他周围的党员和群众的心里。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钱学森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卧薪尝胆,披荆斩棘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