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将军,1914年出生于安徽金寨县。抗日战争时期,任豫西抗日独立支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副军长,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福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76年7月7日在军事演习中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夫人张烽,1923年出生于河北涉县,1938年参加革命,1983年5月离休前任福州军区司令部直属政治部副主任。
一、受命
1946年6月24日下午,一份电报和一道加急命令把一旅旅长皮定均和政委徐子荣召到50里之外的中原军区第一纵队司令部。
他们是骑着马去的,像旋风一样卷过公路的马匹惊动了地里干活的庄稼人。警卫员的马匹在后面紧跟不舍。司令部驻在一家老乡的大院里。司令员王树声和政委戴季英见到皮定均两个,立即把他们领进了作战室。
“这是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王树声把一份电报递给他们。电报的内容是:蒋介石已下令于6月26日向我中原部队发动总攻。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歼阴谋,中原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主力突围到陕甘宁边区,留下一支精干坚强的部队作掩护,以保障主力突围的后侧安全。
一纵三个旅,皮定均旅即整编前的豫西支队。他们以当初仅有的1500余人,在没有后方支援的无比艰难环境中,从太行山东进豫西,历时一年多,战斗百余次,歼敌数万,解放16个县,队伍壮大6倍,发展到一万余人。由这支有独立作战经验的部队担任全纵队的突围掩护重任,显然,纵队考虑是合适的,而且经过军区党委的批准。王树声说:“主力今天晚上就开始行动,你们赶快回去布置,要用一切办法拖住敌人,迷惑敌人,使敌人在3天内找不到我们的主要行动方向。等主力越过平汉铁路,就是突出重围的初步胜利,你们的掩护任务就算完成了。以后你们按当时情况选择突围方向,或就地分散打游击,或尾随主力向西,或回豫西,去太行,或南渡大江,或东出苏皖。。。”
主力突围之后,这支部队到底向哪里?将面临一种怎样的情况?他们的心里都很清楚。毫无疑问,中央和中原局是下了这样的决心,丢卒保车。为了保存主力,局部牺牲是必要的。然而失去这样一支好部队,失去皮定均和徐子荣这样优秀的指挥员,王树声和戴季英都感到心疼。
四双手紧握在一起。皮定均和徐子荣别无它言,“请首长放心,坚决完成任务。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王树声说:“中央给了军区一笔款子。李先念司令员特别交代,让多给你们一些。”
在送两个人往外走时,王树声眼看着别处,似乎不大经意地低声交代说:“旅的几个领导干部,每人准备一套便衣。”
二、方案 一旅党委会在情况万分紧急中召开。皮定均,徐子荣,副旅长方升普,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参谋长张介民参加了这次会议。
完成掩护纵队主力突围的任务,大家深感担子的沉重。敌我目前的态势当是如何呢?中原部队在敌人的蚕食、压缩下,被挤压在纵不足百里的狭长地段内。一旅处在这个狭长地段的东端。国民党军从半年以前就开始策划围歼这支部队,调集了11个正规军26个师30余万人,构成纵深达二三十公里的封锁区。除了东面的敌人,还有南北两面的敌人。
旅党委会决定把狙击任务交给一团二团。依托工事,利用丘陵、山沟、田埂、河道等有利地形,节节抗击,顶住东面的敌人,拖住两翼之敌,为主力突围赢得3天时间。
3天之后主力越过平汉路,一旅背后失去依托,将四面受敌,那时该向何处突围?
西去追赶主力。但这样一来势必把敌人全部引向西南,不仅对主力极端不利,而且也会将自己置于30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此案不通。
向西北突围,打回豫西老根据地。但它的方向与第一议案太接近了。
向南,是浩浩长江天险。以一支孤军要突破它简直是不可能的。
向东北或者向北,眼下正是梅雨季节,黄淮平原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水深流急,要继续渡河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只有向东,但这样一来无异于孤军跳入虎口。与主力部队背道而驰,钻入敌人经营半年之久、十几万重兵层层防守的铁壁合围之中,怎样才能突得出去?
“为了掩护主力胜利突围,即使要付出重大牺牲我们也在所不惜!”皮定均坚定地说。
三、张烽
1943年6月将尽时,张烽与皮定均在太行七分区驻地豫西林县合涧镇上庄举办了简单的战地婚礼。
做了两个菜。一个炖肉,一个熬萝卜。婚礼的气氛有点过于严肃,大家都埋头吃饭。婚后3天,张烽回到离合涧镇八里的木篡村去了。她是那里征粮工作组的负责人。7月7日,日伪军突然对上庄发起攻击,开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