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
|
人对七夕的故事已经耳熟 能详,连六岁小儿也能执笔成诗,朗朗上口。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最为少年男女所向慕。南北朝所谓“七夕节”,禁中优伶扮 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 危树,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 首空际,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以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 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样更多。 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在朦胧中以丝 线连穿七个针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双巧手,还有捉取小蜘蛛以小盒盛着,翌 晨观看如果网丝圆正,叫“得巧”,另有“丢针”,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绣花针轻 轻地丢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事实上这就是物理学上的表面张力,只要小 心翼翼,大概不难办到。 还有两首描写七夕的诗,字丽句清,可堪一读。一首是:
“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 邻家少女都相学,斗取金盆卜他生。”
一首是: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寻看。”
这两首诗对七夕夜晚妇女们的活动和心态形容得入木三分。 时至今日,少男少女们的情感已了无阻隔,不只是抽象的银河无法隔绝,就连实质 的尊长约束,社会道德法律,也已发生不了多大效果,然而重温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则 可对少年男女的情爱,产生了一种虚幻而浪漫的憧憬,从而唤起更加珍惜的意念,则认 七夕为“情人节”,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农历七月七日是民间的“乞巧”节,妇女们这晚在庭院中摆下酒脯瓜果,虔诚地向 夜空膜拜,以盼望织女星赐予技巧。由于诗人的吟咏,画家的描绘,文人的铺排,一个 凄美的爱情故事,于是流传人间,缠绵绯恻,委婉动人,这便是牛郎与织女的故事。 《诗经》的《小雅》中有一首诗:
“或以其酒,不认其浆;鞙鞙佩璲,不认其长。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 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有捄天毕,载施之行。”
大意是说天上的织女星,坐在织布机旁,无心织绢,却一心一意地想着银河对岸的 牵牛星,而为之眷念不已。 可见在西周时代,就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像与传说。《史记天宫书》和 《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 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 一个鲜明的轮廓。到了南北朝时,任眆在《述异记》中记载:“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 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 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 一年一度相会。”这项记载准确他讲是从“古诗十九首”中获得灵感,其中的一首描写 《七夕双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携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儿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比起《诗经》中的那首,更描绘得凄凄切切,道出了一对有情人,两地相思, 愁昔满怀的悲凉况味。 此外,晋代于宝的《搜神记》中把天上的牛郎与织女双星,说成是汉代孝子董永夫 妇的故事。甫北朝时吴均的《续齐谐记》里记载:“桂阳成武丁,有仙道,谓其弟曰: ‘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弟曰:‘何事渡河?’答曰:‘暂诣牛郎。’至今云:‘织 女嫁牛郎也’。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记述唐玄宗与杨玉环,以牛郎织女为例,共誓白 头之约。 宋代秦少游专门写过一首《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nbs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牛郎,织女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牛郎与织女的凄美爱情故事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牛郎织女》又惹争议 观众分成黑与红两派 |
下一篇文章: 【“牛郎与织女”歌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