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明代古典小说《西游记》,《封神演义》中人物,一个顶天立地的神话英雄,一个跃然于书本上的民间传说。
哪吒又作那吒。源于元代《三教搜神大全》。
相传哪吒是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也是太乙真人的弟子之一,在天宫任三坛海会大神。哪吒出生时,左手掌有个“哪”字,右手掌有个“吒”字,所以起名哪吒。他三岁就下海,闯下大祸,踏倒水晶宫,捉住蛟龙抽筋刮鳞。托塔天王怕他长大再惹大祸,想杀哪吒以绝后患,谁知哪吒愤怒,拿刀在手,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太乙真人取荷藕做他的骨骼,荷叶做他的肌肉,使哪吒起死回生。后来哪吒要杀天王,报那剔骨之仇,多亏如来从中说和,赐给天王宝塔一座,让哪吒以佛为父,才消释了父子冤仇。哪吒年少但法力广大,可以变化为三头六臂,足蹬风火轮,手使一柄金枪,项戴乾坤圈,又有斩妖剑、砍妖刀、缚妖索、降妖杵、绣球儿等六件法宝,变化多端。每逢托塔天王挂帅出征,哪吒必然前往,有时当先锋,有时为大将,先后降服九十六个妖魔,是天上人间公认的少年小英雄。
道教中说他是神兵神将的统帅,称"中坛元帅"、"威灵显赫大将军"。玉帝命池永镇天门。
供奉哪吒的要点为:
1.哪吒为神祗之一,如亦有供奉菩萨的话,应以菩萨为中,哪吒在左右。
2.供奉哪吒就不可再一同供奉托塔天王,因相传父子不和,亦不可一同供奉龙王,亦因相传两者不和,哪吒闹东海与龙王已成世仇。
3.川北曾有莲花洞哪吒真君祠,内有“功德无量推众人之功,万寿无疆保千家之寿”等联,匾书“百折不挠、能攻能守”,持弓箭射洪水状。
灵珠子的来历:
相传昆化山上有一个天池,成年碧波荡漾,那怕在寒冬腊月,周围冰天雪地,银妆素素的冰雪世界,天池及池边仍然春意盎然,四季如春,这就是传说中王母娘娘洗澡的地方。
一次王母洗完澡起来,坐在她常坐的一块石头上休息,滴血在她常坐的那块石头缝中一颗小圆石上。那小石原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剩下的,经王母娘娘的经血、精气所浸染,变得益发晶莹,好看,再吸收天地之灵气,久而久之就有了灵性。
过了许久,王母娘娘带着自己的七个女儿,又到天池来洗澡,二女儿在那石缝中发现了这颗小圆石,取出来洗干净,发现红润透明,光华夺目。引得其余六姐妹眼红眼绿,争相传看,个个都想据为已有,在天池边上争夺起来。温顺的二姐只好站在一旁,红着眼睛哭了起来。王母正在池中洗澡,听到女儿们的争吵声,上岸一问,才知是为了一颗小石子,拿过石子一看,确实令人喜爱,问道:“这颗石子是谁捡到的?”
大姐回答:“是二妹捡到的。”
王母正要把这颗石珠子递给二女,最小最顽皮的七妹一把从母亲手中抢过,扭头就跑,边跑边叫道:“我喜欢,我要、我要......”
俗话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这王母也是一样,喊了两声,幺女仍然在跑,就对二女说:“你是姐姐,就把这颗石珠子让给幺妹吧!”
二姐摇了摇说:“我手都划出了血,好不容易才把这珠子从石缝中取出来.....”
王母一看,二女的右手果然被石缝划破了多处,仍然在流血,忙为二女用手帕来裹伤,边喊:“幺妹,过来,你二姐为取这珠子,手上还在流血,这颗石珠应归你二姐所有。”
七妹站在远处停了下来,扭头见母亲果然在为二姐裹伤,心也软了,正欲回来还珠子,张开小手一看,又实在舍不得,伸出的脚又缩了回来。四、五、六三姐妹见状,跑了过去,七妹以为三个姐姐要来抢这珠子,把心一狠就往天池中一抛。
几姐妹见状,都不约而同:“哇!”地叫了起来,二姐眼明手快,挣脱母亲的手,人如离弦之箭,象一只小鸟向珠子飞了过去,这一不要命的举动把王母吓了一跳,紧随其后去追二女。
眼看那颗红光闪闪的珠子就要掉进水里,就在离水面两三寸的地方,突然转了个弯,飞到了二姐流血的那只手里。王母刚好赶到,挽住二女飞回岸边。
更加奇怪的是,那珠子粘在那只血手帕上象生了根似的,别人怎么也取不下来,只有王母和二姐才取得下来,众人无不称奇。
二姐见众姐妹拿不下这颗珠子,心里高兴万分:王母从手中取下珠子仔细观看了一阵说:“此珠有灵,就叫灵珠子吧!二丫头,你要好好收藏,说不定还能免灾、避邪。看来一切均有定数,是你的东西,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东西,得到也会失去。”
王母娘娘带着七个女儿回到天宫,二姐找太上老君专为这颗珠子铸了一个金圈,把珠子嵌在里面,那块血手帕就用来包灵珠子,白天放在怀里,晚上放在枕边,呵护得象对自己的孩子,使这珠子益发有灵。
以后,灵珠子下凡投胎,太上老君铸的那个金圈,便成了哪吒手臂上威力无穷的乾坤圈,包珠子那块血帕,便是能翻江倒海的混天绫。
【佛教中的哪吒】 在佛经中哪吒是梵文 Nalakuvara 的音译之略。相传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之子,是佛教护法神之一。毗沙门天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