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大自然——[俄国]米丘林(1855~1935)
1877年冬天,一个月色昏黄的夜晚,凛冽的西北风刮得树枝瑟瑟发抖,俄罗斯南部一座豪华的庄园里,主人一家在屋里围着火炉享受着天伦之乐。在主人家果园一角潮湿的储藏室里,却正躺着一位昏死过去的年轻人。他遍体鳞伤,寒风从窗户吹进,抽打着他苍白的脸。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慢慢地睁开眼睛,只觉得浑身疼痛,四肢无力。然而,他并没有忘记自己来此的目的。他忍着剧痛,鼓足力气,使出全身解数,挖开了储藏室的墙壁,借着昏黄的月色,观察了果园中的每一棵果树,然后,趔趔趄趄地消失在夜幕中。他,便是年仅22岁的米丘林。
辛勤的一生
伊万•弗拉基米洛维奇•米丘林(Ivan Vladimirovich Michurin)是苏联卓越的园艺学家,植物育种学家,米丘林学说的创始人。1855年10月28日,米丘林出生于俄罗斯中部梁赞州的普隆斯克县一个守林人的家里。这是一个破落小贵族的家庭,世代爱好果树栽培事业。米丘林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对栽培果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果树园成了他的乐园,他爱上了果树园,把果树园当成自己的伙伴。
8岁的时候,米丘林已能做嫁接和压条工作。当他看到开满漂亮花朵的“中国树”竟然结出比樱桃还小的果子,而且涩得要命,心里惋惜、失望,稚嫩的脸颊上挂满了泪珠,他发誓,一定要让它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
转眼到了春光明媚的时候,米丘林在园子里种上了“中国树”。当种子刚刚长出绿芽时,他不得不与之分别,踏上通往普隆斯克县立学校的路。1869年,米丘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梁赞中学。他的志向是进高等学校学习自己喜爱的园艺专业知识。他学习刻苦,而且很有个性,绝不盲目服从任何人。不幸的是,他的父亲去世了,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中途辍学。
为了谋生,1872年,米丘林开始在科兹洛夫(现改为米丘林斯克)火车站当站务员,兼做钟表修理工作。上班之余,他在自己住宅旁边的一小块空地上建立了自己的试验果园,培育起苹果、梨、樱桃等果树,同时开始研究俄国和其他国家的果树、浆果植物的品种记录。
1874年,米丘林结婚了。他的妻子是一位勤劳、坚毅的妇女,她后来成了米丘林事业的积极支持者和忠实有力的助手,为米丘林分担了艰苦的劳动和生活重担,对米丘林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1875年,米丘林在科兹洛夫城附近租了一片荒地,种植从各地收集来的很多果树品种,建立了一个小规模的育种苗圃,正式开始了他长达60年的科学育种生涯。
1882年,米丘林又租了一块稍大的土地,把苗圃的一些果树移种到那里,正是在这块土地上,米丘林培育出了他的第一批树苗和樱桃。
1888年,米丘林用分期付款的办法在城外的土尔马索沃村购买了12俄亩土地,把原先所有果树苗木都移植到那里。第二年,他正式辞去车站的职务,与妻子住在园地的小窝棚里,全力以赴研究果树的改良工作。不久,他在当地又买了一片荒芜的沙地,建立新的苗圃,他在那里工作到逝世,培育了许多果树品种。
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对米丘林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重视。1918年11月18日,农业人民委员会接收了米丘林献出的苗圃,他个人经营的小块试验地被扩展为全苏俄的一个国家研究中心:1921年,他培育的果树新品种已有150多个。他的工作受到列宁的重视。全苏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加里宁先后两次看望米丘林。1928年,在苗圃的基础上建立了米丘林果树遗传育种站。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实践,米丘林一生共育成300多种果树和浆果植物新品种,他把自己的研究结果总结在两本书中,即他的名著《工作原理与方法》和《我的六十年工作总结及将来的展望》。
由于米丘林的杰出贡献,苏联政府给予他很高的荣誉。1922年,列宁在拍给米丘林的电报中说:“你在获得新植物的实验上,具有全国意义。991925年,米丘林被授予劳动红旗勋章;1931年,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授予米丘林最高奖赏——列宁勋章;1934年,苏联政府授予他科学技术劳动英雄称号;1935年,他被选为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科兹洛夫城也被更名为米丘林斯克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艰难的探索
米丘林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极其困难艰苦的条件下度过的。在他长达60年的科学生涯中,有43年是在沙皇统治下度过的。他立志要使荒凉的、只能生长一些半野生状态果树的俄罗斯中部和北部,也能像南方一样生长出品质优良的水果。这一问题的研究却不是轻易能取得结果的。它将遇到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实际困难。当时的沙皇政府却不支持他的一切努力,米丘林不但得不到官方任何精神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援助,反而常常受到一帮空谈术士的公开鄙视和无耻诽谤。他默默地忍受着各种重压,无休止地操劳着、试验着。
1875年,当米丘林正式开始科学育种时,为了租得土地,他每月从自己仅有的12个卢布的工资中抽出1/4支付租金。为了赚些钱来支持自己的园艺事业,也为了维持自己及家人的日常生活,他不得不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再去修理钟表。在这种状态下,他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十多年。
刚开始的研究,米丘林几乎都是以失败告终。一次次痛心的失败使他认识到,单靠自己闷头苦干是不行的,应该出去看看别人是怎么干的。于是,他带着少得可怜的盘缠,走出自己的园子,独自出门,徒步旅行,几乎走遍了俄罗斯中部的各个果园。旅行见闻,使米丘林大开眼界,获得了许多好的经验。然而,在旅行中,他也受尽了折磨。因为他很穷,衣衫破烂,处处受人歧视,一些果园的主人,不仅不让他进果园考察,还对他进行奚落、毒打。为了自己的园艺事业,米丘林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侮辱和痛苦。
在做试验的同时,米丘林体会到,不能完全因袭传统的做法,应该创造新的方法。而要创新,则必须懂科学、有知识。对米丘林而言,由于中学便辍学了,他关于园艺的科学知识十分贫乏。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他只能买些书来自学。由于家庭经济拮据,要买书必须卖掉一部分苗木。对此,妻子极力反对,因为那些苗木经过他们的辛苦劳动,好不容易才成活了,卖掉多可惜呀!然而,米丘林态度很坚决,他说:“我现在需要知识,需要科学。只有用科学指导实践,才会成功。”好说歹说,米丘林终于说服了妻子,忍痛卖掉了一些苗木,到莫斯科买了许多有关生物学和园艺的书籍。其中, [1] [2] 下一页
|